-
泰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泰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創建于2001年,是集冶金智能裝備、激光技術、表面技術、粉末材料、工業服務、投資為一體的企業,下屬8家子公司,是世界冶金行業裝備制造領域的領軍企業之一。(股票代碼:002347)泰爾在轉型升級中,進一步明確了“一主兩翼”的發展戰略。以“智能化產品、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打造冶金裝備的技術與研發平臺、核心制造平臺、設備備件服務交易平臺、設備大數據平臺,產品和技術服務于國內外所有高端客戶和一千多條生產線;激光技術方面,服務于重大高端裝備制造和新能源、半導體行業;表面技術方面,粉末材料、激光熔覆、熱噴涂,服務于鋼鐵行業、航空航天、軍工、核電、新能源、海洋工程等高端裝備關鍵技術領域。公司秉承“精勤治業、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不斷深化產品鏈、技術鏈、服務鏈,致力實現“國際泰爾、百年泰爾”愿景。 -
首鋼集團
歲月長河波瀾壯闊,時代熔爐淬煉成鋼。首鋼集團始建于1919年,是我國鋼鐵工業的縮影、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是北京市國企深改綜合試點單位,入選國務院國企改革“雙百企業”,2023年,國務院國資委公布“雙百企業”評估結果,首鋼集團獲評“優秀”。首鋼歷經百年光輝歲月,創造無數奇跡,目前已發展成為綜合性企業集團,全資、控股、參股企業500余家,總資產5000多億元,連續上榜世界500強。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首鋼發展,先后有幾十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到首鋼視察指導工作。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重要講話中指出“首鋼搬遷到曹妃甸就是具體行動。要繼續堅定不移地做下去”。2019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首鋼園區視察慰問并作出重要指示,為首鋼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2022年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首鋼園區的北京冬奧運行指揮部調度中心,看望慰問運行管理人員,對籌辦備賽作出重要指示。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評價首鋼滑雪大跳臺:這是綠色轉型,是鋼鐵產業轉型變成了體育產業。 -
太鋼集團
太鋼集團始建于1934年,前身是民國時期創立的西北實業公司所屬西北煉鋼廠。新中國成立之初,被國家定位于發展特殊鋼,先后生產出中國第一爐不銹鋼、第一張熱軋硅鋼片、第一塊電磁純鐵,也是中國第一臺不銹鋼精煉爐、第一臺不銹鋼立式板坯連鑄機、第一條冷軋不銹鋼生產線、第一條冷軋寬帶不銹鋼光亮退火線、第一條不銹鋼冷熱卷混合退火酸洗線的誕生地。1998年,發起設立A股上市公司——山西太鋼不銹鋼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000825.SZ);2006年,實現鋼鐵主業整體上市。2020年12月23日,實現與中國寶武聯合重組,控股股東變更為中國寶武;2021年1月1日,受托管理中國寶武旗下寶鋼德盛不銹鋼有限公司和寧波寶新不銹鋼有限公司。 -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原重工”或“公司”)設立于1998年,前身為太原重型機器廠,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機械制造企業。曾榮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狀”、“全國質量標桿企業”、“全國機械工業質量獎”和“山西資本市場優秀上市公司”等榮譽稱號。太原重工主營:風力發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鍛壓設備、礦山設備、起重設備、軋鋼設備、焦化設備、化工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港口機械、工程機械、核電容器、齒輪傳動、鑄鍛件、軋機油膜軸承等產品及工程項目的總承包,產品廣泛應用于冶金、礦山、能源、交通、海工、航天、化工、鐵路、造船、環保等行業,已累計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提供了2000余種、近三萬臺(套)裝備,屬國家特大型重點骨干企業,被譽為“國之瑰寶”和“國民經濟的開路先鋒”。 -
敬業集團
敬業集團是以鋼鐵為主業,下轄總部鋼鐵、烏蘭浩特鋼鐵、英國鋼鐵、廣東敬業鋼鐵、廣東粵北鋼鐵等生產基地,兼營鋼材深加工、增材制造3D打印、國際貿易、康養旅游、酒店的跨國集團,現有員工33000名。2023年集團銷售收入3406億元,2023年全國500強企業名列88位,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34位,連續三年榮登《財富》世界500強榜單,2023年排名320位。2017年入選工信部第一批綠色工廠,榮膺“鋼鐵行業改革開放40周年功勛企業”“2017京津冀最具影響責任品牌”“鋼鐵企業A+級競爭力極強企業”“環保績效A級企業”。 -
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重工前身為洛陽礦山機器廠,是國家“一五”期間興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是中信集團旗下的境內A股上市公司。歷經6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中信重工已成長為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重型裝備骨干企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礦山重型裝備和水泥成套裝備供應商和服務商,全國領先的特種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基地,多次榮獲中國工業大獎、中國質量獎提名獎、中國制造業單項冠軍,被譽為“中國工業的脊梁,重大裝備的搖籃”。中信重工擁有兩個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擁有我國礦山重型裝備領域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國家礦用新裝備材料安全性分析驗證中心。 -
斯凱孚
斯凱孚中國潤滑管理研發中心及生產基地啟動儀式在太倉高新區順利舉行。斯凱孚中國及東北亞區總裁王輝、斯凱孚全球潤滑業務負責人Volker Pieschel、斯凱孚中國區副總裁楊軍、江蘇省蘇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顧海東、江蘇省太倉市委副書記、市長徐華東等,以及行業客戶、合作伙伴代表一同出席見證。 -
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54年,是國家“一五”期間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隸屬于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家重要的火炮研發生產基地、國家高強韌炮鋼研發生產基地、中國礦用汽車研發生產基地
公司始終堅持服務國家國防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兩大使命,遵循軍民融合發展,形成了軍品、特種鋼及延伸產品、礦用車等工程機械產品三大核心業務。公司研發、制造的大量武器裝備列裝陸、海、空部隊,在多次國慶閱兵儀式上接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全國人民的檢閱。以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為代表的特種鋼及延伸產品,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已應用于國內近百臺亞臨界、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的四大管道,是“中國制造2025”強基工程的中標產品是國家能源局確定的國產化示范產品。礦用車等工程機械產品已銷往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遍布國內外500多個大型礦山和重點水利水電等工程,銷量居全球前三甲 -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汽車行業的大型骨干企業,前身是始建于1969年的第二汽車制造廠,總部設在湖北省武漢市。現有資產總額4993億元,員工人數12.7萬人。2022年銷售汽車292萬輛,位居國內汽車行業第3位,世界500強第188位,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
公司產業鏈齊全、產品系列豐富,主要產品覆蓋豪華、高檔、中檔和經濟型各區隔,業務涵蓋全系列商用車、乘用車、軍車、新能源汽車、關鍵汽車總成和零部件、汽車裝備、出行服務、汽車金融等。國內事業主要分布在武漢、十堰、襄陽、廣州和柳州、鄭州、成都、重慶、大連等全國20多個城市。 -
北京北方車輛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北方車輛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的重點生產企業,國家大型一類企業。公司占地面積113萬平方米,擁有員工4000余人,資產總額50多億元,各種設備5000多臺(套)。公司是我國重要的大中型豪華大客車定點生產企業、旅居房車和索道的主要生產研發基地。
北方車輛集團始終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服務國防和國家經濟發展為己任,以“鑄國防利劍,創企業價值,謀員工福祉”為使命,秉承“關注用戶需求、幫助用戶成功”的理念,誠信經營,追求卓越,積極履行強軍首則,不斷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為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兵器工業凝聚力量、銳意前行,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公司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文明單位”“首都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多名員工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北京市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狀”等獎勵。
遵循打造國際水準數字化車輛集團的建設原則,公司始終跟蹤行業發展的最新脈絡,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產品,以不斷創新和超越的精神,為建成車輛為主、相關多元、適應市場、國際化經營的質量效益型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先進制造企業不懈努力。 -
華大半導體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華大半導體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CEC)旗下專業的集成電路發展平臺公司,圍繞汽車電子、工業控制、物聯網三大應用領域,重點布局控制芯片、功率半導體、高端模擬芯片和安全芯片等,形成了競爭力強勁的產品矩陣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
中國振華電子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振華是55家首批國家試點大型企業集團之一,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國家863成果轉化基地,現有省級、市級科研平臺31個,高校聯合開發平臺11個。截至2020年底,中國振華總資產171億元,全資、控股企業36家,在崗職工1萬余人(其中:博士30余人、碩士近500人),授權專利1574件(其中:發明專利642件、國際專利15件)。
中國振華秉承中國電子打造國家網信產業核心力量和組織平臺定位,以國家安全為己任,以構建電子元器件產業生態鏈為核心主業,圍繞基礎元器件、集成電路、電子材料、應用開發四大業務,打造國家信任、用戶首選、安全可靠的高端電子元器件核心供應商,為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供支撐。 -
四創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四創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位于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0年8月成立,現控股股東為中電博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11億元,總資產77.24億元。2004年5月,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600990。
公司立足中國電科電子裝備、產業基礎、網信體系板塊,以電磁感知技術、產品和產業為主責,重點聚焦氣象雷達、空管雷達、低空監視雷達、特種車輛改裝、印制電路板、電源、微波器件、安防信息系統、應急人防、糧食信息系統等核心業務,著力打造國內民用雷達及配套產品研發生產基地。 -
海康威視
海康威視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專注技術創新的科技公司。
秉承“專業、厚實、誠信”的經營理念,踐行“成就客戶、價值為本、誠信務實、追求卓越”的核心價值觀,海康威視致力于將物聯感知、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服務于千行百業,引領智能物聯新未來:以全面的感知技術,幫助人、物更好地鏈接,構筑智能世界的基礎;以豐富的智能產品,洞察和滿足多樣化需求,讓智能觸手可及;以創新的智能物聯應用,建設便捷、高效、安心的智能世界,助力人人享有美好未來。 -
中電科普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電科普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普天科技”、證券代碼“002544”)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控制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
2000年,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所民品部門轉制組建而成。2011年1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2022年6月,由“廣州杰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中電科普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6.83億元,資產總額約102億元。員工450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400余人,研究生以上學歷490余人。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是中國雷達工業的發源地,國家諸多新型、高端雷達裝備的始創者,信息化裝備研發的先驅者,是具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的綜合型電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其前身為創建于1946年的"中華民國國防部特種電訊器材修理所";1949年4月起義后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先后直屬于第二機械工業部、國防部十院、第四機械工業部十院、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電子工業部、信息產業部等,2002年起歸屬于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
中科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
中科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位于蠡湖之濱、大運河畔,主要從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發和生產,現有職工4000余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 1 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0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3 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31人,教授級高工和高級工程師300余人,工程技術人員占職工總人數70%以上,擁有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形成無錫一總部三基地的格局,設有南京、西安、武漢三個分公司,以及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廈門五個研發中心。
中科芯秉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理念,員工可在外地分公司、研發中心當地入職。公司為員工提供優良的科研環境、具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和完善的培訓體系。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建設完善的職業發展通道,搭建員工展示才華的舞臺,倡導“快樂工作、幸福生活”的理念,幫助員工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
三一集團有限公司
三一集團有限公司始創于1989年。自成立以來,秉持“創建一流企業,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貢獻”的企業愿景,打造了業內知名的“三一”品牌。 三一的使命,是“品質改變世界”,即以極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改變中國產品的世界形象。 目前三一正在實施三大戰略:全球化,數智化,低碳化。 -
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一重)是中央管理的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工企業之一是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重型技術裝備國家工程研究
中心、國家能源重大裝備材料研發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中國一重具條核島一回路該電設備全看蓋制影力,是中國該島裝備的領導者、國際先進的該島設備供應商和服務商,是當今世果煉油用加富反應器的景大供貨商、冶金個業全流程沒條供應商主要為鋼鐵、有色、電辦、領、汽車礦山、石油、化工、交通遠輸等行業及國防軍工提供重大成技術裝備、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并開展相關的國際貿易。主要產品有該島備、重型容器、型鑄勢件、專項產品、治金設備、重型鍛壓設備、礦山設備和工礦圖性等,近70年來,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機械產品50余萬,開發研制產品40多項,填補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40多項,創造了數百項"第一",先后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重型裝備的歷史,不能生產成套機器產品的歷史,不能生產核電的歷史,不僅帶動了我國重型機械制造水平的整體提升,而且有力此支撐了國防與國民經濟的發展。 -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機集團)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發源于第一機械工業部,由原機械工業部70多家科研設計院所、裝備制造和工貿企業沿革發展而來。國機集團目前擁有29家直接管理的二級企業,12萬余從業人員,13家上市公司,是世界500強企業,連續多年位居中國機械工業百強首位。
國機集團是一家多元化、國際化的綜合性裝備工業集團,致力于提供全球化優質服務,以打造科技驅動的世界一流企業為總體定位,聚焦科技研發與服務、先進裝備制造、工程承包與供應鏈三大主業,重點發展工業基礎研發、高端重型裝備、高端農林地質裝備、高端紡織裝備、設計咨詢與工程承包、供應鏈集成服務、汽車與會展、產融投資等八大業務板塊,積極培育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業務。業務涉及機械、能源、交通、汽車、輕工、船舶、冶金、建筑、電子、環保、航空航天等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360余個駐外機構,業務遍及五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