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探測器即將著陸火星 面臨恐怖7分鐘
軍工資源網 2018年11月28日“洞察”號降落火星的模擬圖
經過6個多月的飛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洞察”號計劃在美國東部時間26日15時在這顆紅色星球降落。但對于“洞察”號而言,著陸階段將經歷“恐怖7分鐘”,而此前人類航天器登陸火星的成功率不足50%。
“洞察”號是繼2012年“好奇”號登陸火星后,首個抵達火星的探測器。“洞察”號于今年5月5日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開始了超過6個月的太空旅程。
“登陸火星是一件極為困難的壯舉”,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6日報道稱,因為“洞察”號的著陸器必須以12度的姿態和每小時12300英里(約合每小時19795公里)的初始速度穿過火星的大氣層,而任何的偏差都會使“洞察”號變為一個燃燒的火球。
CNN稱,在著陸前的6分45秒,“洞察”號將開始接觸火星大氣層,由于重力不同,此時“洞察”號的加速度將是地球上的12倍。由于整個著陸過程需要約7分鐘,而從火星向地球傳輸無線電信號大約需要8分零7秒,因此在地球科學家發現“洞察”號是否成功降落前,整個著陸過程就已經完成,在火星著陸的全過程中,一切都要靠探測器自主進行。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2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像其他火星著陸器一樣,“洞察”號整個任務分為發射、巡航、進入下降和著陸(EDL)、表面操作等4個階段,其中風險最大的就是進入下降和著陸階段,不少火星探測器都是在這一階段“陣亡”的。CNN也表示,“火星是失敗探測器的墳場”,各國曾經44次試圖登陸火星,但只有18次成功。
龐之浩表示,探測器在火星著陸的技術十分復雜,比如探測器在進入火星大氣層后,探測器防熱措施如何,降落傘、氣囊和緩沖火箭等能否按程序工作,都至關重要,必須非常精確。
龐之浩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洞察”號有兩大科學任務:一是通過探測火星內部火震活動的規模、頻率和地理分布,以及隕石撞擊火星表面的頻率,來確定目前火星地質構造活動的級別;二是通過調查火星內部結構和活動過程,研究類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可以說是用CT掃描對火星進行‘45億年來的第一次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