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式反艦導彈:島鏈鎖鑰能否成型?
軍工資源網 2019年02月13日
中國網軍事1月30日訊 據日本《產經新聞》近日報道,美國軍方已經告知日本外相,計劃于2019年在沖繩部署岸艦導彈,進一步強化美軍在戰略要沖區域的軍事力量存在。這不禁令人聯想起早在2018年3月,日本政府就計劃在沖繩本島部署岸艦導彈,射程達到200公里的12式反艦導彈恰好可以有力鉗制宮古海峽。如今,伴隨著12式反艦導彈日益“掀起蓋頭”,美日聯手打造的島鏈鎖鑰能否成型?本期【兵器說】,就說一說日本12式反艦導彈。
島鏈之鎖不斷升級
擁有漫長海岸線的日本,尤其重視阻擊敵方艦艇靠近本國海岸線以及控制封鎖海峽、航道、河道入海口等重要海上樞紐的能力,從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岸基反艦導彈的研制工作。為適應“內陸持久反擊”戰略調整為“殲敵于水際灘頭”戰略的現實需求,日本從1979年開始研制SSM-1岸基反艦導彈系統,主要延續了ASM-1空艦導彈的氣動布局,到1987年設計定型,1988年正式裝備日本日衛隊,對外正式軍用編號為88式岸基反艦導彈。
目前日本在全境范圍內共部署了約80套88式岸基反艦導彈系統。為配合日本近年來強化西南諸島軍事部署,日本陸上自衛隊將最新一批列裝的88式岸基反艦導彈部署到宮古島市。宮古島與西側的與那國島相距120公里,距離釣魚島170公里。最大射程150公里的88式岸基反艦導彈部署宮古島后,可以有力控制宮古島到與那國島之間的水道和釣魚島附近海域,一旦釣魚島周圍出現情況,部署在宮古島上的88式岸基反艦導彈便可迅速發揮作用,成為日本控制關鍵要沖的島鏈鎖鑰。
近年來,由于88式岸基反艦導彈無法更好地適應21世紀作戰環境,日本從2012年開始研制新一代岸基反艦導彈。12式反艦導彈先后耗資300多億日元,由日本三菱重工在88式反艦導彈基礎上改進而來,于2014年正式亮相,主要用于取代88式反艦導彈進一步強化日本在西南諸島的防衛態勢。相比于88式反艦導彈,12式反艦導彈的一大特點就是將射程提升到200公里,能在超低空飛行,不太容易被雷達發現且命中率極高。此前日本《讀賣新聞》就報道稱,日本陸上自衛隊將把12式岸基反艦導彈作為西南諸島防衛的“王牌武器”,部署在九州和沖繩等地區島嶼上,專門構筑起一道殺傷水面艦艇的導彈“防護墻”。

適應作戰環境變化
12式岸基反艦導彈全長約5米、彈體直徑約0.35米、全重約700公斤,導彈發射后在飛行初段采用固體火箭助推,轉入巡航狀態后由噴氣式發動機提供動力,最大飛行速度約為0.9馬赫,仍屬于亞音速反艦導彈。單從12式反艦導彈氣動布局來看,彈體呈圓柱形、彈頭較尖銳,采用主彈翼在前、尾翼在后且兩翼均可折疊設計,尾翼之后為固體火箭助推器,助推結束后火箭自行脫落并開啟主發動機,全彈體基本看不出任何隱形設計。
為充分適應戰場作戰環境的變化,日本陸上自衛隊除要求增加12式岸基反艦導彈射程外,還要求進一步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和戰場生存能力。12式反艦導彈采用了“慣導+GPS+地形匹配制導+末端主動雷達制導”的復合制導方式,在導彈飛行初段和中段主要采用慣導+GPS組合制導,飛行末段則主要采用了主動雷達制導。12式反艦導彈的搭載平臺為8×8卡車底盤,每輛車搭載6枚,導彈發射箱為正方形截面。該型反艦導彈可從山后發射,按照預定路線在山腰迂回,然后掠海飛行直接攻擊海上目標。由于能在導彈發射后隨時對其傳送目標的最新位置信息并調整飛行路線,12式岸基反艦導彈具有更好的目標識別能力和命中精度,還具備攻擊小型水面目標能力,且導彈再裝填時間大幅縮短。
為提高戰場生存能力,12式反艦導彈還獨樹一幟地采用了地形匹配制導。地形匹配制導一般運用于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很少用于岸艦導彈。采用了地形匹配制導技術的12式岸基反艦導彈具備從距離海岸線50至60公里陸地發射攻擊海面目標的淺縱深攻擊能力。12式導彈發射后,在陸地飛行階段巡航高度約為50米,可有效利用地形掩護降低被發現和攔截概率。當進入海平面掠海飛行后,12式反艦導彈的飛行高度將進一步降低到10米。只不過,以12式反艦導彈0.9馬赫的最高飛行速度計算,其飛行200多公里需要十多分鐘,這就給水面艦艇上的反制武器留下了相對充分的反應時間,可構成對12式反艦導彈的多次攔截機會。

著力提升拒止能力
綜觀日本近年來導彈武器發展會發現,日本自衛隊各部已經開始集中換裝新一代反艦導彈,方案也日益呈現出多樣化,使得日本的反艦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此前美國蘭德公司就曾在報告中明確指出,日本將通過發展岸艦導彈提升對中國海軍艦艇突破第一島鏈的“拒止”能力,目前看日本確實正打算將這一理論投入實踐。就在2018年7月日本陸上自衛隊參加2018年度“環太平洋”軍演中,美日還聯合在岸基反艦實彈射擊演練中發射了4枚12式反艦導彈。這不僅是12式反艦導彈正式服役后的首次公開亮相,也有效檢驗了美日雙方海基、岸基反艦力量聯合作戰能力。
12式反艦導彈同時也是日本導彈武器研發的“試金石”。12式反艦導彈服役后,日本已經開始著手研制下一代反艦導彈。在2018財年預算中,日本就專門批準了54億日元用于新型反艦導彈的研制。該新型導彈除具備反艦能力外,還能用于開展對地攻擊,發射平臺包括車輛和軍艦等。日本防衛省就明確指出,未來的日本版“戰斧”反艦導彈將重點關注高機動性和隱身性能。同時,12式岸基反艦導彈采用的地形匹配制導技術,也很有可能是在為下一步發展遠程對地攻擊巡航導彈等進攻性武器做技術儲備。
日本曾在2017年就提出從美國進口“戰斧”式巡航導彈意向,但由于“戰斧”導彈的射程超過了1600公里,遠超以美國為首制定的“導彈控制制度”300公里限制而可能性較小。為進一步滿足日本自衛隊構建進攻性火力的決心,日本或將依靠自身力量發展遠程對地攻擊導彈,地形匹配技術的突破將為日本謀劃未來對地攻擊巡航導彈研發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近年來,日本相繼突破“和平憲法”和“專守防衛”政策,通過“安保法案”從法律上確立了交戰權,對裝備進攻性武器的渴望達到了新的高度。日本政府計劃在沖繩島部署最先進的12式岸基反艦導彈也只是剛剛邁出了一小步,未來其發展進攻性作戰力量的步伐尤其值得我們警惕。(中國網軍事觀察員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