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航飛機研發中心副總師/“新舟”700總設計師董建鴻
軍工資源網 2016年04月18日從高中到大學畢業的那段時間,“航模達人”儼然成了董建鴻的標簽——他曾長期入選陜西航模隊,并成為其中的佼佼者。而這一經歷,對于董建鴻而言,其實僅僅算是他接觸航空的一個“前奏”。在其后的27載光陰中,他從癡迷掌控飛行的“發燒友”,一步步成長為國內頂尖的飛機設計師,在軍民機兩條研制戰線上均取得了不俗戰績。而他本人,也以其鮮明的風格,給大家留下了“大”、“實”、“嚴”的典型“三面”。
大:知識面廣的“技術大拿”
設計員們都稱,董建鴻為“大董總”。初聞者以為是得名于他那一米八幾的魁梧身材,其實不盡然,這一稱呼的背后更多的是表達了大家對董建鴻豐富學識的由衷欽佩。
“之前一直覺得董總在飛機總體方面是強項,后來發現他在飛機性能、結構、強度、電氣、動力、環控、適航等等專業都有自己獨特的主張和見解”。工作中接觸越多,設計員小陳對董建鴻就愈加嘆服。
1989年大學畢業以來,董建鴻一直在科研一線摸爬滾打:曾有10年之久從事民機的總體設計工作,是MPC75、AE100等民機項目的主力干將;又曾深度參與過新飛豹、大運等軍機型號的研制,因此積累了豐富的研制經驗,成長為一個業內叫得響的資深專家。
大運研制在董建鴻的職業生涯中無疑是重要的一頁:他全程參加了該型號的立項論證,帶領技術論證組高效完成了立項論證的技術支持,并作為常務副總師,有力協助總設計師完成了相關研制工作,實現了技術方案的凍結。
飛機總體布局方案以及參數的確定是型號研制過程中最為重要和困難的頂層工作。董建鴻帶領研制團隊開展了大量的型號技術對比、變參數計算分析,風洞試驗驗證等工作。在經歷了激烈的技術爭論后,他和他的團隊提出了最為關鍵的技術思路,該設計思想對于有效提高飛機綜合氣動效率、實現主要性能至關重要。此外,他從飛機安全性和使用性角度出發,在飛機飛行安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在方案階段就力求將所有和使用有關的要求都融入到最頂層的設計中。董建鴻和團隊成員一道通過組織多專業、多方案的深入論證、對比、分析,尤其是一定數量的部件原理試驗的開展,確保了技術方案凍結以前主要技術問題的解決,有力地保證了大運項目的順利開展。
作為學科帶頭人,董建鴻始終瞄準未來航空技術發展方向及型號技術發展需求,近年來論證并組織開展了民機總體優化、民機先進氣動力、某布局飛機概念研究、某無人機總體設計技術研究、動力增升技術等項目的研究。這些項目的開展,將已有型號的研制經驗和成果凝練成系統的設計方法,為設計方法的工程應用和單位的不斷發展奠定了基礎。
實:務實高效的設計思想
董建鴻認為,設計思想是飛機型號的技術靈魂,直接決定了飛機設計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需求。在總體設計階段,必須定量確定飛機使用要求,在仔細權衡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飛機氣動力、結構、主要功能系統設計方案及相關核心技術問題,同時需針對這些技術問題給出實現這些方案的技術途徑,還需要解決先進性與實用性、實用性與可發展性、先進性與成本收益之間的關系權衡。
挑戰“渦槳飛機世界第一”是“新舟”700團隊在組建之初就自覺扛在肩上的責任和使命。市場中“沒有第二、只有第一”,為適應復雜的競爭環境,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商業成功,作為總設計師的董建鴻提出了“三個關注”的理念,即“關注市場、關注客戶、關注企業未來”。
在他力主下,“新舟”700飛機的研制,堅持從市場研究出發,全面總結并汲取渦槳詳實的市場數據和相關信息的基礎上,精準地確定型號研制的技術指標,最終確定了“新舟”700飛機的技術定位和技術應用方案。
“‘新舟’700是一型‘帶著時代氣息的飛機’,在技術、研制觀念上都是全新的;作為一型擁有百余家供應商的項目,其研制團隊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聯合國’,這就需要在設計習慣、管理程序上進行徹頭徹尾的轉變。”基于這樣的認識,董建鴻在項目研制中嚴格落實了“三項原則”:引入了聯合設計團隊工作模式,打破專業界限,以產品為核心;嚴格遵照4754A要求,開展基于需求的研制管理程序的體系建設,保證和市場需求的準確對接,最大程度地減少設計的盲目性;引入全面適航性管理,將適航性設計理念落實到每一個技術人員的設計思想中,通過建立有效的工作規范,對產品整個研制流程進行強有力的約束。
就這樣,在董建鴻的帶領下,從2013年年底項目啟動至今的兩年多時間里,“新舟”700團隊在推進項目的同時,已成功搭建起民機研制工作的網絡,形成了規范的設計體系。
“新舟”700濃縮了最新的民用飛機研制技術,需要均衡技術進度、成本、收益、市場滿意度等多種因素,做到高度協調。為了確保型號研制成功,該飛機必須具有超過競爭機型的更好的經濟性和更高的安全性,這對機翼的氣動設計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此,董建鴻提出了基于安全性的機翼氣動設計概念,帶領團隊攻克了諸多困難,成功突破了失速和緩的高升力機翼和簡單高效的增升裝置的關鍵技術,使機翼的氣動力設計水平跨入國際先進行列。此外,他還特別強調面向制造和高度模塊化的研制理念,使得零組件數量與以往相較有20%左右的下降,大大提升了飛機的經濟性。
作為型號總設計師的董建鴻,將自己的責任歸納為三個方面:發起產品的技術概念定義;推動并決策技術方案;推進保證項目進展,簡而言之,就是要協調各方的技術資源和各種思路到一個合理的方案上來。為此,他白天的工作主要是“說”——把設計思路解釋給大家聽,展開討論;晚上則思考關鍵性的技術問題。他認為,這樣的方式有利于他實現“管兩頭”(一頭是計劃和目標,一頭是動向和進展)的目的。
嚴:嚴謹精細的設計要求
某日,陰雨,研發中心辦公室一角。
“新舟”700總設計師董建鴻正和兩名設計員湊在一起,對著電腦上的主起落架整流包外形不停地討論著。爭執不下時,他們就在紙上寫寫、畫畫,力求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此前某輪方案和全機外形數模發出后,根據結構反映的問題及氣動評估的外形問題,該室人員正在加緊進行優化設計。起落架整流包精細化修型,直接影響氣動性能,是外形精細化設計的一個難點,最近一段時間,董建鴻總出現在這間辦公室里,而且一待就是幾個小時,無論白天還是晚上。
作為總師,董建鴻不僅從宏觀上把握技術方向,更經常深入到設計一線,與主管副總師和設計員一起查看圖紙、數模和各種計算分析結果,討論設計方案。他很喜歡這種面對面的溝通,直截了當、“有溫度”。
“董總對于每個細節的要求都很高。”參與討論的設計人員對此感受極深。對此,董建鴻如是說:“我們在做的是一件商品,而不僅僅是產品。要想讓客戶滿意,就必須做得非常精細。每一步都需要遵循嚴格的流程,開展充分的論證,任何點上的考慮都需要體系化的思考。只有做到了這些,才有可能確保商業上的成功。”
“確保商業成功”的終極目標,使得“新舟”700項目團隊和其他民機項目團隊一樣,必須始終謹記安全、成本等因素,董建鴻曾不止一次地告誡團隊:“在我這兒,只有質量第一!在此前提下,保進度才是有意義的。”
董建鴻擔任“新舟”700飛機總設計師后,沒日沒夜地工作,長期的超負荷工作誘發嚴重的頸椎病,住進了醫院。在醫院里,他依舊思考著飛機的氣動布局設計。同事去醫院看他,董建鴻不談自己的病情,而是談他在病房里對氣動設計的思考。他說這幾天他在病床上動彈不得,但看見窗外樹梢上的幾只鳥非常有趣,飛起來十分瀟灑,建議大家可以考慮借鑒鳥的翅膀,設計一種帶鋸齒后緣的機翼、從理論空氣動力學的角度去分析一下這樣會得到哪些收益……
這就是董建鴻真實率真的一面,正如一名設計員所說:“董總和普通人一樣,沒有什么架子,工作順利時會朗朗大笑,工作緊張時會和大家開個玩笑,當然也會生氣。他要求大家在開技術工作會時把問題擺到桌面上,不要藏著掖著,可以據理力爭、面紅耳赤。”
盡管項目推進中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問題,困難重重,但是董建鴻從來都不怨天尤人。他非常清楚,團隊工作的質量和進度將最終影響產品的交付、影響與供應商的契約,更會影響公司的收益。自己的工作就是在“新舟”700的研制中將中航工業已經積累起來的先進技術集成起來,實現渦槳民用飛機整機技術的跨越,并帶領團隊成長,實現能力和體系的快速進步,用實際行動踐行實現“渦槳飛機世界第一”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