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大疆總裁羅鎮華:無人機上市背后的玄機
軍工資源網 2018年01月12日大疆越來越大了,在全球有11000名員工,設有17個海外辦公室。在這樣一個體量上,僅僅靠技術很多問題都解決不了。它需要一個總裁,專門管理與運營公司的具體業務,一個和它的創始人汪滔有不同專長、又有共同理念的人。
羅鎮華就是大疆總裁的合適人選。今年8月,大疆宣布羅鎮華出任公司總裁,負責日常運營及國際業務拓展工作。羅鎮華在2015年加入大疆成為運營副總裁,負責公司采購、生產和物流。
“研發還是汪滔(大疆創始人兼CEO)管,他可以專心做他愛做又非常擅長的事,我們幫他處理掉其他很多事情。”上任四個月后,羅鎮華在深圳大疆辦公樓內對鳳凰網科技等媒體表示,大疆的組織架構偏功能性,每個組織為一個據點,垂直發展。隨著公司的成長,需要把這些據點串聯起來,這就是羅鎮華現在正在做的事。
羅鎮華在大公司有豐富的工作經驗,這讓他在做大疆的運營管理工作時得心應手。他擁有臺灣大學工程學士學位和美國圣塔克拉拉大學工程碩士學位,曾在蘋果、富士康以及西門子電信等企業工作,研發、銷售、產品崗都做過。
接受采訪時,羅鎮華隨意找了個位置坐下,開始主動挑起話題。他很樂于分享他在大疆做的事,如何提高物流效率、如何解決產能危機,這些故事揭開了大疆低調又神秘的一角。
▲大疆總裁羅鎮華
初識大疆
羅鎮華第一次聽說大疆是因為這家公司的年終獎太豪氣。
2012年年底,媒體報道深圳南山區一家公司年終獎為小轎車,那是10輛高爾夫,大疆獎勵給優秀員工的。“我覺得蠻驚訝,一方面是大家沒怎么聽說過這家公司,二是很特別。”羅鎮華回憶說。
那時大疆的名聲還是在專業市場,2013年底推出了Phantom系列,同年推出了Phantom第二代,是自帶相機的真正意義上第一臺一體式航拍無人機,很多人從那時才開始知道了大疆。那年之后,年終獎發車也成了大疆的傳統。
羅鎮華當時在佛山的富士康工作。羅鎮華在臺灣長大,祖籍江西,后來跟著黃埔軍校畢業的父親去了臺灣。在臺灣讀完本科后羅鎮華去美國念碩士,畢業后進入了蘋果公司,就像外界對理工科學生期待的那樣,進了大公司,賺著美元。羅鎮華在蘋果寫了四年多代碼,后來回到臺灣,在西門子工作了兩年多,也是工程師。
工程師做的時間長了有點悶,羅鎮華就去了宏基旗下的IT公司明基電通做產品經理,接觸了產品、采購、銷售、客服等一系列工作。再后來就去了富士康。在富士康羅鎮華從負責一個事業處開始,到負責一個項目專案,在廣東佛山做了很多事情。
那幾年,羅鎮華聽說的這家獎勵小轎車的公司名聲開始大漲起來。2012年底推出Phantom系列后,大疆的銷量呈直線增長。
經朋友的引薦,2015年初羅鎮華認識了汪滔,那時他們也沒想到日后會一起合作。另外,羅鎮華覺得大疆無人機很酷炫。在外企工作了很多年,羅鎮華對中國有這樣好的品牌感到很開心。加之他之前做一直做代工,差不多是一進去職場就被人“嫌東嫌西”,心中也憋著一口氣,大疆或許是個好機會。思考了兩三個月后,羅鎮華決定加入大疆。
改良物流
在職場中,羅鎮華工作經驗最久的崗位是事業處主管,然后是產品經理,再是研發。所以進入大疆后,羅鎮華先負責運營端,要打通四個環節:研發設計、采購、制造和市場銷售。
如何讓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是羅鎮華承接的第一部分工作。
羅鎮華常說要畫一個T字,那一橫,是要橫向打通所有環節。以往研發時,負責采購等環節的工作人員參與比較少,這可能會導致后面環節不順暢。羅鎮華強調要在做設計時,就考慮材料渠道的穩定性、生產的便利性;工場在試做時,也給研發工程師一些建議,如何設計能讓組裝更加方便等;采購也需要在前期就參與進來,考慮在選供應商時,未來能不能有彈性供應。之前大疆在這方面的協作經驗比較少。
T字那一豎,即縱向打通一個環節,集中體現在羅鎮華對大疆物流的改良上。
羅鎮華進入大疆的第二天,汪滔就找他商量如何解決物流問題。客戶在網上下單買無人機后,大疆會做哪些工作?主要是風控、選擇發貨倉庫、找快遞公司,羅鎮華指出,這三段工作可以是并列,不一定是串列。國內物流已經很發達,沒有這個困擾,國外物流的效率亟待提高,不然會對大疆用戶的體驗造成嚴重影響。
羅鎮華著手深化物流團隊,例如,在做風控時,就規劃好在哪里發貨,哪些區域用哪個倉發貨、用哪家快遞公司、一天取幾次貨、什么時候通知你去取貨,優化這些流程,達到最高效率。另外羅鎮華還增加了配送選項,有些用戶會愿意付更多運費,他們能保證哪天送到。
經過3-4個月的優化后,羅鎮華表示大疆物流效率提升了近一半。本來要10天送到的,現在3-5天就行了。
出貨危機
羅鎮華認為,做運營最重要的是兩件事,一是效率成本,二是彈性。
“因為我來自于一個追求成本和效率的公司,來到這邊以后我并沒有完全把(提升效率)這件事情踩到底,而是要做到一個程度,然后保持一定的彈性。”
由于大疆占市場份額較大,和同行不是此消彼長、共同分一塊蛋糕的關系,所以在新品發售前,很難估計用戶愿不愿意買單。這時需要在追求極致成本效率的前提下,保持采購、制造的彈性,供應商的供貨要有彈性,而且要簽約好。
因為沒有保持好彈性,大疆在2016年9月經歷了一次嚴重的出貨危機。
2016年9月月底,大疆發布可折疊便攜式無人機Mavic Pro,48小時內吃掉了原本預計兩個月的備貨。那時為了獲取關鍵材料交貨,上游的供應鏈沒有工人了,大疆派了兩三百名自己工廠的員工去異地供應鏈幫忙。連續78天,羅鎮華每天在晚上10點到12點之間和項目組、采購部門的負責人打電話會議溝通每天的情況。但即使把這么多資源都投入進去了,還是無法滿足市場那么大的需求。
▲“御”Mavic Pro
所以在11月初,大疆發布了一封《致廣大“御”Mavic Pro訂購用戶的聲明》,說明工廠產線已處于滿負荷工作狀態,表示將全力以赴在接下來的7至8周內發貨。
供應危機終于在2017年春節后解除。“那是大疆第一次踩坑里去了,真的是沒想到。”
羅鎮華形容那次經歷是一次“打怪升級”,之后大疆花了很多時間去梳理供應商,對工廠進行升級,打通從供應端,到采購端、制造端、倉庫、物流的信息。對于新品的市場預期,也逐漸變得更準確。
挖掘人才
大疆員工的平均年齡不到27歲,大疆招人的標準是“真知灼見”,能看到問題本質,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人云亦云,沒有充分的調研和體驗就下定論。羅鎮華介紹說,大疆已經和部分大學、高中合作開設了大疆班子,從基礎教育開始。大疆和學校教師合作,把技術課程編寫成具體的講義、教材,或者直接對一些老師進行培訓。
另外,大疆從2015年開始舉辦RoboMaster機器人大賽。據報道,作為2005年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RoboCon的隊員,汪滔對機器人十分癡迷,RoboMaster賽事的很多有意思的創意來自汪滔本人。2017年的RoboMaster就吸引了全球兩百余所學校,7000余名青年工程師報名參賽。
“工程科學的人為什么不能成為明星?”羅鎮華發問說。
大疆的積極推動已經得到了一些正反饋,香港科技大學就已經在錄取機器人方向研究生中承認大疆的推薦信。不是通才,而是在某一方面有多鉆研,也是好苗子。
行業不冷
近兩年,消費級無人機市場遇冷的觀點屢被提起。不少消費級無人機公司裁員、轉型,深陷改革浪潮。大疆以價格優勢占領了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一些初創公司很難說服投資人出錢。入局較早的3D Robotics就在2016年年底宣布推出面向建筑企業的、配有圖片軟件攝像機的無人機。
對于行業遇冷的說法,羅鎮華認為這“有一點點錯覺,不過我們還是要警惕,畢竟無人機不像手機,人手一兩個。”他認為人們說的行業熱,其實是資本在熱,現在資本回歸理性。“其實汪滔是一個不追風口不追資本的人,這個是他被貼上的標簽,他自己也是如此。”
根據大疆公布的數據,2016年銷售額同比增長65%,突破百億元,其中80%來自于消費級市場。羅鎮華透露,今年銷售額將達到180億元。
但是,羅鎮華也承認,今年的限飛政策對其國內銷量會有一些影響。與此同時,他認為國內需求會增長很快。
關于2018年的計劃,羅鎮華表示,大疆產品會走向高低兩端,內部完善組織管理。招聘更多國際人才與專業人才。在布局行業級產品時,引進相關行業的人才,比如布局農業植保無人機時,招募一些農業專家。同時推動教育,從人才挖掘、培養到最終打造一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