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連洗腳時也在看書”
軍工資源網 2018年06月20日“仿制而不自行設計,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自己沒有任何主動權。”徐舜壽、黃志千、顧誦芬是幸運的,他們夢寐以求的自行設計制造飛機的想法與中國航空工業的決策者、領導者心有靈犀,不謀而合。
1956年8月,四局局長王西萍發布了《關于成立飛機、發動機設計室的命令》,決定從1956年8月15日起,在112廠、410廠分別成立飛機、發動機設計室,任命徐舜壽為飛機設計室主任設計師,葉正大、黃志千為副主任設計師,先是調徐舜壽、黃志千、顧誦芬和程不時四人到設計室工作,后又從各廠設計科調集了不少屬于主管設計員一級的技術骨干,也從南航、北航、清華等大專院校的畢業生中錄用了一批年輕人。就這樣,飛機設計室組成了一支平均年齡僅22歲的設計隊伍。在這支薈萃新中國最優秀飛機設計師的隊伍中,年僅26歲的顧誦芬承擔起了氣動組組長的職務。
徐舜壽帶領著這支年輕的隊伍開展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學習、培訓,還有就是給設計室的技術骨干聘請顧問。顧誦芬對徐舜壽的做法非常贊賞,他曾多次回憶說:“那時顧問的工作方式不像現在的評審會,而是專題專問的方式,效率很高,我們的疑難問題經他們指點立刻就解決了。”在培訓和學習中,顧誦芬經常給年輕的同事予以幫助,而大家也紛紛視他為學習的榜樣。
當時設計室人員大部分是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根本談不上飛機設計經驗,面臨殲教1飛機的設計,大家都在努力學習。顧誦芬身為氣動力組組長,整架飛機的氣動力問題都壓在了他的身上。他的工作壓力非常大,只能苦苦地找資料、艱難地鉆研學習。
寶貴的技術文獻資料成為飛機設計室開展飛機設計工作的基礎。徐舜壽為了培養飛機設計人才、掌握和學習國外航空的先進飛機設計動態,非常重視收集訂購西方(美、英等國家)和蘇聯的航空期刊及飛機設計的參考資料,其中顧誦芬做了很多具體的選購工作。每次去北京他都有任務去外文書店買原版書,此外還及時訂購美、英等國家關于飛機設計的技術報告和公開發行的航空期刊、書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個有著幾千冊航空圖書的資料室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建成了,航空科技資料的收藏量在當時國內都是最多的。
利用科技文獻是顧誦芬掌握國外先進航空技術的重要途徑。在這個時期,顧誦芬對科技書刊資料的鉆研達到了忘我的程度。為了跟蹤和了解航空工業先進國家的發展動向和先進技術并為我所用,顧誦芬經常從圖書館借閱新到的期刊雜志。與他同住一個寢室的馮家斌曾多次提到,當時顧誦芬晚飯后的大部分時間仍在辦公室繼續工作、找資料、看書,每天回到寢室的時間都比較晚。但他還是會利用睡前洗腳的這段時間,翻看英文版的技術書。當書翻得差不多的時候,雙腳也就泡好了,常年如一日。
1956年,黨中央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激發了全國青年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熱情,為更好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高等院校強調要大力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由于對科學技術的專注,顧誦芬成為了“白專”的典型。室里的積極分子向主任徐舜壽反映,顧誦芬連洗腳時都看書。徐舜壽為他辯解說:“這沒有什么可笑的,當技術人員就得有這么個鉆勁。”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顧誦芬說:“當時不學不行,要搞超聲速的飛機,不抓緊時間讀一些這方面的書和資料,怎么去解決等著你的問題呢?”
顧誦芬這種努力鉆研、好學上進,有了成就而不張揚的學者風度,以及樂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始終銘記在大家心中。大家對他都十分敬重。當時大家都稱他為小顧,后來年紀大了,大家仍然還稱他為小顧,對他有著某種特殊的尊敬和愛戴之情。
科技創新 大潮澎湃
“這次參加兩院院士大會,聆聽習總書記的講話后,我整夜沒能合眼,感覺壓力很大,一直在思考我們的航空工業到底要如何突破‘卡脖子’的關鍵專業和技術問題。”我國航空領域唯一的兩院院士、年近90高齡的顧誦芬,仍在苦心籌謀航空工業未來的發展道路,殫精竭慮于如何實現真正的科技創新,打造新時代航空強國。
這樣的一位前輩,67年為航空工業的創新發展嘔心瀝血,卻仍覺“使命未達”。他呼吁科技工作者們要沉下心來,梳理和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技術;要習慣坐“冷板凳”,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這就是航空人的初心和使命,航空報國,生死相依。在航空工業的起步階段,沒有妄自菲薄,而是苦心孤詣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在航空工業發展的浪潮中,也沒有妄自尊大,毅然自我加壓勇攀科技前沿的高峰。
習近平總書記在院士大會上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縱觀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史,科技創新在武器裝備的推陳出新中結出了碩果,但同時也存在著預先研究和基礎研究不夠扎實、技術儲備不夠雄厚;科技人才隊伍總量不夠、青年技術人才培養斷層;科技創新工程化應用不夠、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不足等問題。而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中國制造2025”、智能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正裹挾著加快融合。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交匯處,航空工業科技創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使命。
對于航空工業來說,要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實質是要將世界一流的航空武器裝備掌握在自己手中,讓新時代航空強國成為現實,讓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更加順暢,讓我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更加穩固和繁盛。因著這些使命和責任,航空工業科技創新的方向越發明晰和堅定。
近年來,航空工業不斷明確戰略定位,加速培育創新能力,著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創新管理體制,構建公平自主、協同開放的創新環境;創新激勵機制,在科研領域推行項目制管理,變“相馬制”為“賽馬制”,讓科研人員“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把建立一支有戰斗力、有凝聚力、能打硬仗的創新團隊放在首要位置,打造厚基礎、寬口徑、跨學科、復合型高層次人才隊伍;開闊思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頂尖水平,以全球視野推進開放式創新。
“我們要在軍事裝備方面邁向國際頂尖水平,我們有這個能力一步一步往前走,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中國工程院院士孫聰平和的話語背后,是航空人的真本領和寬肩膀,是航空人的真性情和有擔當。年輕如“80后”的鉗工方文墨,資深如耄耋之年的院士顧誦芬;細微如工序工裝,重大如殲15、殲20、運20,航空人伴隨著航空裝備,在創新發展的進程中,共同激蕩著澎湃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