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試飛中心呂強:匠人之心 追求極致
軍工資源網 2018年06月29日身著航空工業里尋??梢姷乃{襯衣黑褲子,50歲左右,中等身材,黝黑、略帶滄桑的臉上透著西北漢子標志性的忠厚。與人說話時,目光堅定,眼中透著光芒。
一個下午,我們都坐在四四方方的駕駛艙,駕駛艙空間不大,座椅很低,人坐在里面是半蹲的姿勢,坐一會兒,我便覺渾身僵硬,需要來回活動筋骨。而眼前這位扶著方向盤的師傅,就是那個每天一個人、一臺車,在機場默默為飛機服務了20年的人。
他叫呂強,曾經有“天下第一推”美名的牽引車駕駛員。
說起呂強的揚名,時間要追溯到2003年。呂強接到承擔某飛機載荷標定的任務,要求在廠房內預先搭建好的工作平臺,飛機機翼后部、平尾、垂尾兩邊留出不足50厘米左右間隙,用于飛機通過。
僅僅是這一個要求,難度系數之大已是挑戰。要知道牽引飛機角度稍微偏差,便會折斷飛機牽引桿剪切銷。車速的控制和操作的水平,會直接影響飛機牽引桿及起落架安全。尤其是頂推大型飛機時,駕駛員坐在牽引車駕駛室內,視線完全被飛機所遮擋,無法觀測到機翼兩端及垂尾位置,差之毫厘便會掛傷飛機。
要求也不止如此。地面設置了6個標定靶,靶內靶環間相對間距為1厘米。要求飛機推到位置后,在機身固定點位置通過鉛垂線測定,鉛垂線必須全部在6個標定靶中心位置。
對于該飛機而言,頂推不到指定位置,則前期開展的搭建工作梯臺、建模計算、設置標定位置等大量的準備工作將暫時宣告失敗,載荷標定工作將會延期,后期的試驗科目將會暫時停止。
呂強就是呂強,別人無法替代,一次又一次挑戰著別人眼里的不可能。經年累月不斷積淀著淬煉而成的珍重技藝,默默承擔著科研試飛的重大責任,飽含著常人不易承受的堅忍辛勞。
此時,他深吸一口氣,通過有限的視角仔細觀察飛機姿態,打動方向盤,有條不紊地推動飛機緩緩駛入機庫,所有工作人員都緊張地注視著:飛機垂尾慢慢地安全通過設置的工作梯臺,機翼安全通過,安裝的兩臺假發動機逐步接近工作梯臺,25厘米,20厘米,在工作梯臺10厘米位置飛機緩慢停住,機組踩下剎車。在場所有人員對駕駛員卓越的技能拍手叫絕。呂強慢慢走出駕駛室,由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導致過度勞累,汗水濕透了他的后背。經過測量,除2號測量點外,其他全部合格。
現場飛機所工作人員通過計算,目前機身姿態向左存在一定偏差,并再次提出要求:在飛機主輪不動的前提下,將前輪往右偏移2厘米,從而將機身偏差校正。
簡單休息后,呂強開始第二次頂推,牽引車左右移動,不停地調整頂推角度,飛機緩緩進入試驗位置,停穩后經過測量除5號測定點外,其余測定點位全部合格;計算后得出飛機姿態仍舊存在一定偏差,需要再次調整1厘米。
通過牽引車頂推飛機的方式,使如此龐大的飛機調整機身姿態1厘米,如同操作銑床削蘋果皮。面對挑戰,呂強準備再次嘗試。牽引車頂推著飛機緩緩前進,垂尾安全,機翼安全,兩臺模擬發動機緩慢通過工作梯臺口,當兩臺假發與搭建的工作梯臺距離5厘米時,飛機穩穩停住。再次測量時,所有測試點全部合格。
整個過程被某首長看到,不禁稱贊呂強為“中華第一推”,美名由此得來。但美名也只是在同時代人的記憶中,后來者要么沒聽過,要么聽過也不曉得是誰。呂強依然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干著。
身懷絕技,自然需要薪火相傳,收徒弟是免不了的事。幾十年來,牽引車駕駛員悉數出自呂強門下,盡管他老說自己年紀大了,帶不了徒弟,但每當大隊人員緊缺,新學員來的時候,人稱“犟驢”的他還是掉過頭來帶徒弟。
“新學員看牽引車的倒車影像剛開始都不太習慣,這個靠多練才能找到感覺”,呂強說。是的,他就是幾十年如一日才找到這種感覺。
每天呂強工作完成后,機場地面上都會留下牽引車彎彎曲曲的車輪胎痕,恰似書寫著呂強一天的辛勤勞作,我想這應該是一份答卷,詮釋一個普通試飛人以“工匠之心”追求技藝的極致。
他們耐心專注,咫尺匠心,詮釋極致追求;他們鍥而不舍,身體力行,傳承匠人精神;他們千錘百煉,精益求精,一念執著,一生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