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斯頓號重巡洋艦
2015/08/29休斯頓號重巡洋艦

本級艦的設計開始于1926年彭薩科拉級重巡洋艦之后,最初希望將主炮數量修改為八門(當時國際上慣用的設計方案),增強抗打擊能力和載機數量。主炮的設計有三座三聯或四座雙聯裝兩種方案,都會導致前甲板、船體和干舷的加大。內部火控室也將由兩個增加到四個。最后四座雙聯的設計將導致艦體過于狹長,影響結構強度而采用了九門炮的設計方案。建造過程中一部分排水量被節省下來用于加強防護力,側舷裝甲被增加到7英寸以保護彈藥庫,但主機和炮塔裝甲只能防御6英寸炮彈。加裝了部分指揮設施使之能勝任艦隊旗艦的職責。雖然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削減,建成時仍然超過倫敦海軍條約對重巡洋艦1萬噸的限定。
在FY29計劃中通過了建造六艘北安普頓級重巡洋艦的決議,前三艘作為小隊旗艦,后三艘作為艦隊旗艦,用于防護的重量達1057噸。動力部分、主副炮武裝與彭薩科拉級相同,最薄弱的環節是對空防御,因為柯爾特開發的37mm高炮來不及裝備到本艦,此外還保留了兩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最后,對載機部分進行了調整,在后煙囪的周圍安裝了具備防爆功能的機棚,使飛機的操作更加方便,也保護脆弱的機械免遭本艦火炮射擊時的破壞。機棚里共可存儲四架水上飛機,還可在彈射器上攜帶兩架,但通常只會裝載四架飛機上艦——彈射器上的飛機往往是艦上最容易起火的物體。
戰前,軍方對北安普頓級進行了一些改良,6艘艦艇在對空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 。
戰史相關
1928年5月1日在紐博特紐斯市紐博特紐斯造船和船塢公司開工,1929年9月7日下水,1930年6月17日完工,編號CL30。1931年7月1日改編號CA30。
戰爭爆發時,休斯頓號為美國海軍亞洲艦隊之旗艦,正從班乃島開往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1941年底在印尼海域加入盟軍聯合艦隊。1942年2月掩護了一支增援帝汶島的護航隊,并于2月26日參與了泗水海戰。
1942年3月1日,日美兩軍在印尼的巽他海峽發生遭遇戰。
當時日軍4艘重巡洋艦及從龍驟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飛機企圖在此攔截在蘇臘巴亞海戰(即泗水海戰)中受傷的英國埃克塞特號重巡洋艦以及試圖從巽他海峽護送其撤退至錫蘭(Sri-Lanka)的盟軍聯合艦隊其他艦艇。盟國艦隊在3月1日上午被日軍偵察機發現,隨即遭到日軍攔截。在海戰中,埃克塞特號重巡洋艦與一艘英國驅逐艦被擊沉,參戰的休斯頓號被日軍增援艦隊的魚雷擊沉。不過該艦也因此獲得了一次總統部隊嘉獎,艦長被追授榮譽勛章。
1942年5月8日注銷艦籍。在二戰中,該艦共獲得2枚戰役之星獎章。
為了紀念重巡休斯頓號,一條克利夫蘭級輕巡繼承了她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