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29取代Su33上航母 占印度便宜的權宜之計
2016/10/01蘇-33是從蘇-27發展而來的重型艦載機,米格-29K是雙發中型戰斗機。按照公認的觀點,在航母甲板上,重型機比中型機的戰力要強很多。然而,俄羅斯卻選擇改進小個子的米格-29K作為主力艦載機,這是何故?
“俄羅斯選擇米格-29K其實是出于無奈。”空軍理論專家徐勇凌解釋道,身材碩大的蘇-33繼承了蘇-27家族內部油箱超大(載油量多)、航程超遠、外掛能力超強的優勢,無論是防空巡邏還是遠程對地對海打擊,都有巨大的潛力,這是米格-29K望塵莫及的。因此在1990年代的俄艦載機選型競爭中,蘇-33笑到了最后。
在20年后,現役的蘇-33已經陳舊落后,其生產線早已關閉,俄軍一艘航母區區24架的需求量使得改進生產非常不劃算。此時,印度幫了俄羅斯海軍和米格公司一個大忙。
徐勇凌透露,印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航母計劃,一邊請俄羅斯改建航母,一邊自建航母。由于印度航母都是中型的,比庫艦更小,不可能搭載蘇-33,于是一開始就把寶押在了米格-29K上,拿出7.3億美元讓俄繼續米格-29K的改進。俄羅斯人突然發現了這個天賜良機:靠印度的錢研發米格-29K,自己也能拿來用,更換早已落后的蘇-33。
俄海軍的米格-29K單價4100萬美元,比印度的同款要便宜1600萬美元,性價比極高。
不過宋忠平認為,這對于俄海軍而言只是權宜之計。“相對于中國的殲-15(可看做蘇-33的現代化版本),米格-29K在航母上使用只有數量和運轉便利性方面占優,其它方面全部處于下風。”
因此在宋忠平看來,米格-29K只能作為過渡,俄海軍很可能將第五代重型戰機T-50改裝為艦載機,登上俄羅斯計劃中的未來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