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搶奪戰 中國或成*大贏家
軍工資源網 2022年01月20日全球各個國家正加速從燃油車向電動汽車轉型,電動汽車的需求提升帶動鋰、鈷、鎳、石墨需求持續上漲, 到2030年以前,全球電池行業對石墨的需求每年將增加30%,但石墨會在明年開始面臨短缺。中國供應了全球84%的石墨。
雖然全球各地(亞洲、非洲和北美洲等)都有石墨礦床。但石墨并不適合直接用于電池,必須先進行加工。全球100%的加工石墨來自中國,目前在中國之外的地方沒有加工石墨的能力。
全球正處于能源革命之中,但在生產電池的能力方面,中國至少比西方國家*十年。電池制造商需要建立供應鏈來確保材料的供應,建立電池工廠是一回事,采購石墨等供應關鍵材料則是另一回事。
新能源車的興起,令美國、歐盟國家、澳大利亞對天然石墨資源的爭奪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西方國家很早就認識到石墨對能源轉型和環境保護的關鍵作用,并且對中國的石墨產能占比心存顧慮,紛紛出臺戰略政策以平衡中國的影響。中國雖是產量占全球62%的石墨*生產大國,但多數企業處于價值鏈中下游,產業優勢并不穩固。同時,在國內,天然石墨企業面臨環保嚴控、人工成本翻倍增長的壓力;在國外,競爭對手正在東非三國加緊搶占替代中國貨源的產能。為求突圍,中國石墨企業紛紛西進東非,與西方企業短兵相接。
國外企業搶占東非石墨礦業和項目
國外企業收購石墨礦業/項目統計
全球新增產能積極搶占石墨客戶
基巴蘭資源則于2016年8月與日本雙日株式會社(Sojitz Corp.)簽訂了為期5年的*供應協議,約定每年向后者供應至少14000噸坦桑尼亞天然鱗片石墨,后者再銷往日本、韓國、中國和美國等市場。
2019年11月,西拉資源宣布其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Vidalia電池負極材料工廠*使用莫桑比克的天然石墨生產出純化球形石墨。該公司認為,這標志著它率先在中國境外建立了大規模的垂直整合的天然石墨負極材料生產設施,是替代中國供應商的重要一步;一旦實現規模化量產,該工廠將可以向美國和歐洲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和電池生產商供應電池級石墨。
EcoGraf Limited(EGR.AX)在2020年6月成功募資379萬美元,用于在澳大利亞西部建設(002302)一座石墨加工基地。該基地使用坦桑尼亞的石墨礦石制造電池電極,向德國科技巨頭蒂森克虜伯(DKA.DF)供貨。該基地計劃*早于2022年投產,每年*多可向蒂森克虜伯提供超過1萬噸石墨電極,足夠后者生產37萬輛電動車所需的電池。該公司宣稱其加工過程無需使用酸洗劑,因此其生產成本將低于中國競爭者。
2021年11月,韓國*大的鋼鐵企業浦項制鐵(POSCO,005490.KS)宣布以750萬美元收購黑巖礦業15%的股權,參與坦桑尼亞馬亨蓋石墨礦的開發,今后每年將從該礦購買35000噸石墨。浦項制鐵計劃打造從原材料采購到電池材料生產的完整產業鏈,在2030年之前成為全球電動車電池材料的*生產商。
2017年9月,中國鋰電池材料龍頭貝特瑞(835185.BJ)的子公司雞西貝特瑞與西拉資源簽訂了銷售協議,后者將向雞西貝特瑞出售巴拉馬項目投產首年所產的3萬噸石墨。
2019年2月,阿馬達爾資本公司公告稱,與中國豐域烯碳產業集團(Matrass Group)就前者馬亨蓋蓮都項目的石墨產品簽署了諒解備忘錄,約定首期五年的3萬噸/年的石墨精礦采購訂單,占該項目預測年產量的60%。
2021年8月,中國大連泰禾速爾物流管理有限公司和青島御錦西新能源材料公司分別與黑巖采礦簽署了石墨承購協議。根據承購協議,黑巖采礦將在3年內每年至少向泰禾速爾物流和御錦西新能源分別供應2萬噸和1萬噸石墨精礦,礦石來自坦桑尼亞的馬亨蓋石墨礦。
2021年11月,宜昌新成石墨與澳大利亞追騰礦業有限公司(Triton Minerals,TON.AX)簽訂了為期五年的采購合同,每年將從后者購買1萬噸產自莫桑比克安夸貝(Ancuabe)礦區的鱗片石墨,此后可續約五年再購買5萬噸。
面對國內不利的生存環境,中國天然石墨企業大膽走出去,到東非采購和投資礦產,展現了非凡的韌性和靈活性。然而,中國作為全球石墨儲量大國,應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提高石墨開采和加工技術,爭取把中國石墨產品做到*,與此同時,中國石墨在開采過程中要注意對環境的保護,爭取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低,正確地識別、理解和防范各種重大風險,才是中國石墨企業獲得長久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