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團與清華大學聯合培養定向生合作25周年
軍工資源網 2022年01月27日為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賡續中核集團與清華大學精神脈絡,1月19日,中核集團與清華大學召開聯合培養定向生合作25周年座談會。
中核集團董事、黨組副書記李清堂,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過勇,中組部人才工作局五處處長許曉桃、國防科工局系統二司副司長黃平以及國資委企干一局二級調研員王歡喜等有關領導出席會議。
李清堂指出,中組部、國防科工局、國資委對這項工作給予高度評價。本次座談會既是落實“人才優先”發展理念、加強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更是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打造人才高地的關鍵之舉。新時代雙方要堅持“四個面向”,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辦好定向生培養之事,大力培養既扎根核工業又瞄準世界前沿,既具備創新能力又具有家國情懷的一流人才。
過勇表示,中核集團與清華大學定向生培養合作形成科研、產業與人才培養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下一步,要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可堪大任的核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持續優化本科階段培養,加強引導定向生就業選擇;要深化研究生培養合作,探索建立人才培養新機制;要全方位加強人才合作,加大畢業生就業引導和輸送力度。
會上,中核集團副總經濟師,人力資源部主任、支部書記楊朝東介紹定向生成長情況。清華大學工物系黨委書記黃文會介紹定向生培養情況,原子能院、核動力院、核理化院、中輻院等做主題發言;三位定向生代表進行交流發言。
中核集團總部、清華大學以及中國核電、中國原子能、中國鈾業、中國寶原、原子能院、中核工程、規劃總院等單位有關負責人在主會場參會。相關京外專業化公司、直屬單位及部分三級單位在分會場視頻參會。
延伸閱讀
核定航向 清力報國
以清華人智慧和激情
為核工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強調,要調動好高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
中國核工業創建67周年來,清華大學為我國核工業的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了數千名優秀科研人才。以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鄧稼先等“兩彈一星”元勛為代表的杰出清華人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核工業,成為了中國核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多年來,中核集團和清華大學圍繞先進核能技術、核燃料循環與材料技術、核環保技術等多個領域,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師資及教材建設等方面全面拓展“1+N”戰略合作,培養了一大批核相關人才,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中核集團有5名院士,6名首席專家、科技帶頭人和108名黨組管理干部學成于清華。
2021年是清華大學110年誕辰、清華大學工物系創建65周年,也是中核集團與清華大學定向生聯合培養協議簽署25周年。開展定向生聯合培養,是中核集團與清華大學在核工業發展困難時期,為保障人才供給、防止人才斷層而采取的一項創新舉措,開辟了核工業高層次人才自主培養的新路子,對創新人才培養、加強人才供給、探索產教融合、服務國家戰略做出了重大貢獻,形成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定向生聯合培養的特點用“四句話、八個最”總體概括為:起步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辦學規格最高,培養人才最多;人才成長最快,發展前景最好;成就事業最佳,引領發展最強。
起步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
1996年,中核集團的前身,中國核工業總公司與清華大學正式簽署定向生聯合培養協議。這是清華大學歷史上首次與用人單位開展定向培養,開創了向國防領域重點行業精準培養輸送高素質人才的先河。
辦學規格最高,培養人才最多
從1996年至今,已完成招生26屆,培養定向本科生1500余人,雙方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從定向培養本科生、聯合培養碩士生到博士生,形成了層次完整、規格最高的定向人才培養體系。由于清華大學的教育引導和中核集團的特殊政策,隨著核事業的發展形勢日漸向好,定向生畢業后的就業履約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達到95%以上。
人才成長最快,發展前景最好
從成長規律來看,進入中核集團的定向生95%以上都選擇投身專業領域,扎根科研生產一線,立足本職崗位深耕細作。
從成長路徑來看,定向生成才道路廣闊,發展路徑豐富,在各領域呈百花齊放之態。有的成為治企有為、興企有方的管理精英人才,有的成為視野開闊、引領發展的創新領軍人才,有的成為專業過硬、造詣深厚的專業拔尖人才,有的成為技藝精湛、身懷絕技的行業工匠人才。
從成長速度來看,定向生成長迅速,并且呈進一步加速的態勢。8名擔任中核集團黨組管理干部的定向生,當前平均僅為39.2歲,初任黨組管理干部時平均工作年限為13.6年,平均年齡37歲,遠遠低于集團黨組管理干部的平均年齡(50.3歲)。
成就事業最佳,引領發展最強
自開展定向生培養以來,清華大學每年為中核集團培養輸送60名左右核專業本科定向生, 90%以上都選擇了核工業重點領域,加入重點單位,走上關鍵崗位。
他們有的專注基礎研究,勇攀科技高峰;有的遠赴西北戈壁,服務國防建設;有的扎根偏遠邊陲,守護核之安全;有的投身重大工程,鑄造國之重器;有的推動產業發展,選擇實干興邦。這些優秀的定向生,保障了核工業改革發展的人才供給,滿足了科研創新的需要,推動了重大工程的實施,為支撐國家戰略、服務行業發展貢獻了清華智慧。(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