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核電運行情況(2021年1-12月)
軍工資源網 2022年02月08日1月27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2021年1-12月全國核電運行情況。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國運行[1]核電機組共53臺(不含臺灣地區),裝機容量為54646.95MWe(額定裝機容量)。2021年1-12月全國共有4臺核電機組首次裝料,詳見表1。
▼表1:2021年1-12月首次裝料的核電機組信息
一、核電生產情況
2021年1-12月全國累計發電量為81121.8億千瓦時[2],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4071.41億千瓦時[3],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5.02%,詳見圖1。
圖1:2021年1-12月全國發電量統計分布
2021年1-12月,全國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4071.41億千瓦時,比2020年同期上升了11.17%;累計上網電量為3820.84億千瓦時,比2020年同期上升了11.44%,詳見表2。與燃煤發電相比,核能發電相當于減少燃燒標準煤11558.05萬噸[4],減少排放二氧化碳30282.09萬噸、二氧化硫98.24萬噸、氮氧化物85.53萬噸[5]。
2021年1-12月,核電設備利用小時數[6]為7777.85小時,平均機組能力因子[7]為92.27%,詳見表3。2020年和2021年全國運行核電機組各月發電量和上網電量趨勢分別見圖2和圖3。
表2:2021年1-12月核電電力生產指標統計表
表3:2021年1-12月53臺運行核電機組電力生產情況統計表[8]
說明:
1)石島灣核電廠1號機組于2021年8月21日首次裝料,截止12月底暫未商運,機組能力因子暫不適用統計。
2)福清核電廠6號機組于2021年11月6日首次裝料,截止12月底暫未并網發電,發電量、上網電量、核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和機組能力因子暫不適用統計。
3)本表最后一行“合計值/整體值/平均值”中,裝機容量、發電量、上網電量為各機組合計值,核電設備利用小時數為全部機組整體值,機組能力因子為全部機組的算數平均值。
圖2:2020、2021年1-12月全國運行核電機組發電量趨勢
圖3:2020、2021年1-12月全國運行核電機組上網電量趨勢
二、核電安全生產情況
2021年1-12月,我國運行核電廠嚴格控制機組的運行風險,燃料元件包殼完整性、一回路壓力邊界完整性、安全殼完整性均滿足技術規范要求;未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1級及1級以上的運行事件;未發生一般及以上輻射事故;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未發生一般及以上環境事件;未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及職業性超劑量照射。
三、放射性流出物排放和環境監測
按照國家環境保護法規和環境輻射監測標準以及國家核安全局批準的排放限值,我國運行核電廠對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進行了嚴格控制,并對核電廠周圍輻射環境進行了有效監測。
2021年1-12月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統計結果表明,我國運行核電廠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量均低于國家核安全局批準限值。1-12月輻射環境監測數據表明,各運行核電基地外圍監督性監測自動站測出的環境空氣吸收劑量率在當地本底輻射水平正常范圍內,未監測到因核電機組運行引起的異常。
四、第四季度重要活動
1. 10月11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開幕之際,國內首份基于自然資本核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中國廣核集團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正式發布。
2. 10月12日,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張克儉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格羅西以視頻會議形式,共同見證國際原子能機構與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簽署協議,指定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國際原子能機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協作中心”。
3. 11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習近平為清華大學王大中院士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4. 11月6日,福清核電廠6號機首爐燃料裝載正式開始。12月11日,反應堆首次達臨界。
5. 11月9日,國家電投“暖核一號”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范工程二期450萬平米項目在山東海陽提前投運,供熱面積覆蓋海陽全城區,惠及20萬居民。
6. 11月10日,世界核電營運者協會(WANO)上海代表處揭幕典禮在上海浦東前灘太古里會議中心舉行。
7. 12月3日,由中核集團秦山核電供熱的我國南方首個核能供熱示范工程(一期)正式投運,供暖面積達46萬平方米,惠及近4000戶居民。預計“十四五”末項目全部建成,能夠滿足海鹽約400萬平方米供暖需求。
8. 12月7日,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公布2020~2021年度第二批國家優質工程獎入選工程名單,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推薦的“三門核電一期工程”獲得國家優質工程金獎,這是核能行業首個三代核電工程榮獲金獎。
9. 12月14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并網發電。
10. 12月15日,我國自主建造的首座核電站秦山30萬千瓦核電機組安全運行30年。經國家核安全局、國家能源局先后批準,該機組運行許可證獲準延續,有效期延長至2041年。
11. 12月28日,海南昌江核電二期工程4號機組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
12. 12月30日,浙江三澳核電項目2號機組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
【注釋】
1、輻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線裝置失控,導致人員受到意外照射的突發事件。根據國務院第449號令《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輻射事故劃分為4級:1.特別重大輻射事故—Ⅰ類、Ⅱ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造成大范圍嚴重輻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2.重大輻射事故—Ⅰ類、Ⅱ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含10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殘廢;3.較大輻射事故—Ⅲ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殘廢;4.一般輻射事故—Ⅳ類、Ⅴ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人員受到超過年劑量限值的照射。
2、生產安全事故是指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造成人身傷害或者直接經濟損失的突發事件。根據國務院第493號令《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條例》(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生產安全事故劃分為4級:1.特別重大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2.重大事故: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3.較大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4.一般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3、環境事件是指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造成環境污染,或因此導致人身傷害、直接經濟損失或使當地正常的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影響的突發事件。參照國務院第34號令《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國務院2006年1月24日發布),環境事件劃分為4等級:1.特別重大環境事件:發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傷)100人以上;因環境事件需疏散、轉移群眾5萬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區域生態功能嚴重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遭到嚴重污染;因環境污染使當地正常的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嚴重影響;因環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故;因危險化學品(含劇毒品)生產和貯運中發生泄漏,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污染事故。2.重大環境事件:發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上、100人以下;區域生態功能部分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受到污染;因環境污染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疏散轉移群眾1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的;因環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庫及沿海水域大面積污染,或縣級以上城鎮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件。3.較大環境事件:發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下;因環境污染造成跨地級行政區域糾紛,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影響。4.一般環境事件:發生3人以下死亡;因環境污染造成跨縣級行政區域糾紛,引起一般群體性影響的。
4、職業病危害事故是指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造成急性職業病或職業性炭疽的突發事件。根據原衛生部第25號令《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2002年5月1日起施行),按一次職業病危害所造成的危害影響程度,職業病危害事故分為三類:1.一般事故:發生急性職業病10人以下的;2.重大事故:發生急性職業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發生職業性炭疽5人以下的;3.特大事故:發生急性職業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發生職業性炭疽5人以上的。
5、職業性超劑量照射是指工作人員單一年份受到的職業性照射超過國家標準《電離輻射防護與放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規定的年劑量限值。
6、環境監測數據來源于生態環境部全國空氣吸收劑量率發布系統(網址:data.rmtc.org.cn:8080/gis/)。
7、重要活動主要指:1.核電集團公司面向社會的重要活動;2.核電廠重要生產技術節點;3.安全監管重要活動;4.重要的國際合作活動;5.重大的公眾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