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鐵忠:爭做全球核能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者
軍工資源網 2022年02月09日從1991年12月15日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并網發電算起,中國核電已走過了30個年頭。一路走來,中國核電人收獲了哪些榮耀、遭受了哪些挑戰?“雙碳”背景下,中國核電事業發展正面臨哪些新的機遇和風險?未來如何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服務好國家戰略,造福人類?圍繞上述問題,《國資報告》記者對中核集團總經理助理、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核電”)黨委書記、董事長盧鐵忠進行獨家深度專訪,探尋相關問題的答案。
起步 體現國家意志代表國家利益
《國資報告》:秦山核電是中國大陸核電的發源地,被譽為“國之光榮”。30年前,我國為什么要發展核電?老一代核電人是在怎樣的條件下從零起步,建設秦山核電站的?
盧鐵忠: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核電是核工業產業鏈皇冠上的明珠,從起步階段就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極大關注,體現了國家意志,代表著國家利益。
我國核工業發軔于1955年1月15日。以毛澤東主席主持召開的決定發展原子能事業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為標志,經過以兩彈元勛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的接續奮斗,取得了“兩彈一艇”的偉大成就,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和“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1970年,周恩來總理在聽取上海缺電情況匯報時專門指出,“解決上海和華東地區的用電問題,要靠核電……二機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和平利用核能,搞核電站”。1982年12月30日,在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我國鄭重宣布了建設秦山核電站的決定。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電站澆灌第一罐混凝土。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充分發揮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共有18個部委、100多個科研單位、600多個制造廠家、10多個施工單位等協同參與秦山核電站的建設。1991年12月15日,實現了首次并網發電,實現了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七個掌握了自行設計、自行建造核電站的國家。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30萬千瓦機組(攝影:秦山核電呂銘)通過秦山站的建設,我國真正掌握了核電技術、培養了核電人才、建立了系統的核安全文化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至今,秦山核電站累計輸出了2500余名骨干、近100名核電企業高管。可以說凡是國內有核電站的地方,就會有中核集團秦山核電基地輸出的管理、技術和人才。30年后,秦山核電站依然“體魄”強健、運行良好。在國家核安全局同意延續運行許可證基礎上,2021年11月5日,國家能源局浙江能源監管辦完成對秦山核電廠1號機組延續運行電力業務許可證的審核和辦理,有效期延長至2041年12月15日,機組容量變更為350MW,再次開創我國核電技術發展的先河。
成長 核安全文化為靈魂追求卓越為永恒
《國資報告》: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您如何評價中國核電乃至中國整個核電產業的安全水平?您認為秦山核電站安全運行30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盧鐵忠:30多年來,我國核電站運行水平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從未發生過國際核與放射事件分級表(INES)二級及以上的事件或事故。2020年,全球約440臺核電機組,其中滿分機組80多臺,而我國近50臺機組中共有28臺機組達到了滿分,約占世界滿分機組的1/3。2021年,中國核電滿足核算條件的22臺機組中,預計有19臺機組WANO綜合指數滿分,滿分機組數和滿分比例數都是排在世界第一,繼續保持領先水平。我認為,安全不僅靠管理、制度、技術,更要靠文化的培育和引領。飛鳥翱翔AP1000全球首堆三門核電廠區海域(攝影:侯邦軍)回顧中國核電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國核電一直視核安全文化為靈魂,追求卓越為永恒。我們始終銘記“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將確保安全作為工作的頭等大事,貫徹“理性、協調、并進”的核安全觀;樹立法治意識、憂患意識、自律意識、協作意識,堅持高水準的安全文化理念,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我們建立了以確保安全為核心的運行制度體系。明確領導做安全生產的表率,政策決策、組織搭建、資源配備以安全運行為首要目標。建立以值長為中心的核電廠安全生產指揮體系,讓聽得炮聲的人對核安全事項擁有充分的決策權。在遭遇核安全風險挑戰時,當班值長有權直接下令停機停堆,無須請示公司領導層。我們推行安全總監巡查、經驗反饋等制度,開發使用設備可靠性管理、防人因失誤等系統工具,生產中秉持保守決策,嚴守安全邊際。
《國資報告》:中國核電產業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方式,一方面堅持自力更生,建設了秦山核電站;一方面堅持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建設了大亞灣等核電站。您認為,這兩條技術路線在實際發展中是如何互相促進的?未來中國核電產業壯大,如何從改革、創新中汲取力量?
盧鐵忠:核電是世界性的事業,所有核工業者都是息息相關的核安全命運共同體。在核電界形成了開放透明、經驗反饋的學習型組織氛圍。對于中國核電而言,自主創新和引進吸收一直并行不悖、相得益彰、齊頭并進。
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品牌“華龍一號”,就是在秦山核電站30萬千瓦機組技術體系基礎上,吸收了美國AP1000的非能動的設計概念和俄羅斯VVER的雙層安全殼的安全布置,并在采集眾家之長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開發出了獨特的177堆芯設計,進而達到了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福清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及其他機組全貌(攝影:福清核電過東海)改革是激發人活力的必由之路。我深信,改革是有風險的,但不改革風險更大。2021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和落實落地的考核要求70%,我們現已完成91.1%,超額完成既定任務。未來,我們將進一步規范公司治理,用好改革政策工具包,更好地落實市場化經營方式,優化投資管理和經營管理模式,重視市值管理,積極孵化新平臺,點燃員工心中的那團“火”,實現企業發展和員工利益的正相關,讓富有成效的管理者和優秀員工不斷涌現、實現與公司共成長。在技術創新方面,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具有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特征的高溫氣冷堆和第四代堆中的快堆。未來,中國核電將堅持“小核心、大協作”的模式,進一步加強與諸如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合作,改進和推廣高溫氣冷堆技術、快堆等新一代反應堆。
《國資報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人才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設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在您看來,與國際巨頭相比,中國核電的人才隊伍建設處于怎樣的水平,有哪些可以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盧鐵忠:人才是第一資源。目前,中國核電擁有員工16000人,其中操縱員600余人,高級操縱員700余人,員工平均年齡34歲。通過項目合作、柔性雙聘等方式聘用了多名院士參與到公司科技研發活動中。對標國際一流核能公司,中國核電在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開發方面還將持續發力。
未來,我們將充分發揮黨建的引領和保障作用,用事業吸引人才、用機制激勵人,用精神鼓舞人,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黨員責任區、黨員突擊隊和設置彭士祿科技創新示范區、“人才特區”等措施更快地培養人才、聚集人才,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更好踐行“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的錚錚誓言和賡續國資央企的“紅色基因”。通過市場化、契約化管理機制的落實,激發人才隊伍的活力,建立依托重大工程、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機制。加強現有干部隊伍的培訓和組織發展工作,建設一支與公司市場化、國際化發展戰略要求相適應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
《國資報告》:中國核電是中國核科技的開拓者,也是我國核電“走出去”的先行者。在中國核電“走出去”的歷程中,遇到了怎樣的挑戰?有哪些值得分享的寶貴經驗?
盧鐵忠:1991年12月31日,中巴兩國在北京簽訂了以秦山核電站為參考、合作建設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的協議。恰?,旐椖渴俏覈孕性O計、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電站,是當時我國最大的高科技成套出口項目。以此為標志,中國核電同步開展了核電技術配套服務“走出去”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除了技術服務走出去,中國核電在國際組織層面的交流和“走出去”也在持續進行。公司與國內外機構開展廣泛的交流合作,每年向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支援數十名經驗豐富的專家,為各國核電運行、建造領域經驗共享與技術、管理能力的提升作出了積極貢獻。通過技術服務走出去和人才走出去,中國核電人開闊了視野,積極吸收借鑒了全球不同國家核電同行的先進經驗;尤為可貴的是,通過多樣性的技術創新和集約型經驗分享的有機融合,中國核電形成了相較于同行更強的駕馭不同堆型的復雜性的獨特創新能力,最終實現核電運營水平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
未來 核能助力雙碳目標清潔賦能美好生活
《國資報告》:核電是重要的清潔能源。能源保供以來,更多人對能源安全與綠色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行了深入思考。30年來,中國核電在減少碳排放方面作出了怎樣的貢獻?在您看來,未來核電產業的發展前景如何?面臨哪些具體的挑戰?
盧鐵忠:核電是一種高質量、高密度、零排放的清潔能源。1千克鈾235核裂變釋放的能量大約相當于2700 噸標準煤,而且不排放二氧化碳。核電全產業鏈溫室氣體排放水平與水電、風電相當,僅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的五分之一,比煤電約低兩個數量級。過去30多年里,中國核電累計貢獻清潔核能超過1.2萬億千瓦時,等效減排二氧化碳8.99億噸,相當于種植超過288萬公頃綠色森林。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核能將作為基荷電源更好地發揮與間歇性、波動大的風電、光伏等協同效應,更好地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和清潔低碳發展的需要。除核能發電外,核能的供熱、制氫、供汽、海水淡化、同位素生產等新功能可以更好地造福人民。我認為,核能應用的最大挑戰就是核能的安全性以及公眾對于核能安全性的正確認知。我國核能產業的發展水平已經站在了世界第一方陣,再往前將是一片“無人區”。如何在“無人區”探索前行,更好地引領全球核能事業的發展,我們既有壓力又有決心和信心。我們將保持追求第一、超越自我的斗志,加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核電站先進安全運行指標體系和安全文化指標系統,將其推向全球,走向世界,推動核能事業朝著更加先進、更加可靠、更加經濟、更加放心的美好前景演進;增強“你對核電的疑問,就是我們的責任”的自覺,更好踐行透明、公開、平等、廣泛、便利為原則的“3C”溝通理念,即Confidence(信心)、Connection(聯結)、Coordination(協同),持續夯實贏得公眾理解和支持核能事業的社會基礎。
《國資報告》:據了解,未來中國核電將在現有秦山核電基礎上再造一個“新秦山”。請問,“十四五”期間,中國核電未來的發展規劃是怎樣的?
盧鐵忠:公司將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回報股東,服務社會,促進員工發展”的經營宗旨,持續增強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企業核心競爭力。具體而言,將以推動全球核能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己任,“五業并舉”賦能美好生活。我國機組數量最多、堆型品種最多、投運核電機組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秦山核電基地俯瞰圖(攝影:秦山核電邵帥)一是踐行核安全文化,打造金字招牌,持續壯大核電市場規模。公司將始終做到安全第一、建設精品工程,培育一流人才隊伍?!笆奈濉蹦?,年度核能發電量力爭達2000億千瓦時,70%以上核電機組運行業績及綜合指數繼續保持全球領先。二是探索模式創新,協同客戶需求,拓展核能多用途利用。積極挖掘傳統核電基地商業大堆價值,有序推進“核電+”項目落地,提供核能供熱、制氫、供汽、海水淡化、同位素生產、園區綜合智慧能源服務等。三是發揮核電技術服務專長,促進核能事業國際合作步伐加快。將繼續以技術服務為紐帶,不斷拓展國際市場,促進國家間的“百年聯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四是堅持融合發展,結合地方需求,發揮核電基荷電源屬性和核電廠址地理優勢,壯大非核清潔能源產業,更好地服務共同富裕的社會發展目標。以秦山核電為例,充分發揮核電產業示范帶動作用,大力扶持海鹽發展核電關聯產業。五是堅持創新發展,積極突破敏捷清潔技術產業。將密切關注能源電力新技術、多種能源耦合技術等前沿技術發展趨勢,重點圍繞機組安全性能提升、華龍一號運維等項目開展技術創新。適時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發和產業推廣。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未來,我們將牢牢把握新機遇,攜手各個合作伙伴和利益相關方,賡續“國之光榮”的優良傳統,傳承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和“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積極踐行“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新時代核工業精神,開啟“核能助力‘雙碳’目標,清潔賦能美好生活”的新征程,為世界核電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