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揭秘:“織毛衣”織出火炬“飛揚”
軍工資源網 2022年02月16日旋轉上升,猶如絲帶舞動飄逸,化作頂端的熊熊火焰……作為歷屆奧運會中備受關注的元素之一,此次冬奧火炬“飛揚”一亮相就吸睛無數。
作為火炬重要部分外飄帶(外殼)的關鍵制造技術提供方,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紡織科技創新中心主任孫以澤團隊向《中國科學報》揭開了“小”火炬背后蘊藏的“大”學問。
三維球面立體編織機 受訪者供圖
為火炬“織外衣”
“這是一次藝術設計與科技創新的完美碰撞。”孫以澤對《中國科學報》說,“小小火炬背后的‘黑科技’可以用‘高新材料’‘高新裝備’‘高端制造’來概括。”
2020年8月,冬奧火炬總體承擔方上海石化找到孫以澤,并拋出一道難題——如何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將天馬行空的火炬外飄帶藝術造型高精度呈現出來。
火炬“飛揚”的外飄帶造型非常特殊,是一個高維曲面體,對工程化制造來說是種極復雜的異型結構件。
孫以澤最初看到的“飛揚”是個泥塑作品,那是來源于藝術家的靈感、手工塑造的精品。
要完成數字化制造、工業化生產,并且用高科技碳纖維復合材料編織成型,要突破的第一道難關就是數學建模,只有數學建模才能高精度還原和復現美輪美奐的藝術設計作品,使自動化數字制造成為可能。
為打好“地基”,孫以澤團隊數次北上,與中央美術學院火炬外形設計師團隊、北京冬奧組委相關工作人員等反復探討、修改、打磨。
去年春節期間,課題組成員還在緊鑼密鼓地做測試、改方案,從白天忙到黑夜。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孫以澤的帶領下,團隊攻堅克難,最終用多維曲面擬合智能算法完成了數學建模。
讓火炬“活”起來
在合作團隊位于淮安的生產車間里,一臺直徑8米的環形“大家伙”正在高速運轉,成千上百根黑色絲束交織穿梭,乍一看就像是在“織毛衣”。
只需數分鐘,它便能“織”出一件精確到克的火炬“外衣”。
孫以澤說,火炬外飄帶靈動且優美,但它是變徑、變曲率的,上下不一樣粗,曲面厚薄也不一致,傳統制造工藝無法實現。
而這個“大家伙”就是“織”火炬外衣的“秘密武器”——由東華大學獨家研制、世界首創的大尺寸異型結構件三維高精度球面立體編織機。
這臺編織機共有576個編織錠子,編織最大截面500×500毫米,是目前世界上功能最強、編制尺寸最大的三維球面立體編織機。
工作時,在環形球面軌道內,576個高速運動錠子不斷變軌,飛速交叉穿梭。
該系列編織機可編織大飛機、高鐵等大尺寸結構承力件,也可編織螺旋槳、無人機、火炬外飄帶等精密異型結構件。
“這個編織過程可以說是‘險象環生’,每個運動錠子時刻都會面臨14種碰撞可能。”
孫以澤說,“這就好比在四車道高速公路上,有幾百甚至上千輛車快速交叉穿梭通行,不僅要高速跑,還要不斷交叉、里外穿行變道跑,我們通過智能運算、精準變軌控制,才能避免出現‘交通事故’。”
為了讓這些碳纖維復合材料在編織過程中“乖乖聽話”,同時在工業生產中立體還原外飄帶柔美飄逸的感覺,該團隊研究控制算法、奇妙機構、變軌技術等,從理論推導到實驗驗證再到生產實踐,反復調試。
他們發明“偏心”編織的方法,解決了大曲率、變密度編織難題;原創了雙機器人協同夾持芯模控制算法,保證大尺寸異型結構件編織在復雜受力狀態下的動力學性能最優;研發了單紗張力全流程數字化調控技術,實現了恒張力精確編織;研發了高維曲面自動打磨的技能作業機器人系統,實現了火炬外飄帶的三維自動化立體編織和打磨。
項目技術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地位。
最終,孫以澤團隊讓火炬“活”了起來,呈現出最好的“飛揚”狀態。
《中國科學報》 (2022-02-09 第4版 綜合 原標題為《“織”出來的火炬外殼》 作者 | 張雙虎 黃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