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又大粗又爽又黄大片视频,捆绑调教,校园春色 小说,他将头埋进双腿间吮小核日本

軍工行業:重視前沿領域的投資機會

軍工資源網 2022年05月13日

一、國防需求催動高新技術實裝,是產業化的基石


國防需求長期以來是牽引重要前沿技術落地的主要推動力量。美國在其現行的《國防戰略》中提到,要在大國競爭的軍事對抗中取得絕對優勢,其追求的是:以高新技術應用實現軍隊建設質變, 從而取得與對手之間的代際優勢。憑借先進技術獲取軍事優勢并形成戰略威懾,是美國在大國博弈中主要的軍事手段。通過先進技術應用帶來的代際優勢和生產效率,我們認為是軍備競賽中的 上策。

沒有國防需求催動的高新技術實裝,就沒有后續更為廣闊的產業化空間。無論是民航產業、5G通訊、風電光伏、還是毫米波雷達、紅外技術,其發展的淵源或者是所需要的部分核心技術最初都具有國防軍事化的屬性。隨著生產效率的提升和成本下降,在軍民融合的大背景下,軍用技術及產品更多地向民用領域拓展,形成廣闊的產業化空間。

1.1 民用航空產業,誕生于二戰遺產

民用航空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具有高資本投入、高風險回報、高技術密集、高安全性等特點, 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高度融合。

民用航空的發展受益于戰后相關產能的剩余。飛機自誕生以來,便一直被應用于軍事領域,鮮少民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傾全力將飛機力量展現在軍事活動中。戰后,隨著軍事需要的大幅減少,大量剩余飛機被歐美各國政府以低價拋售求現,數以千計的飛行或技術人員急需謀求軍事以外的出路,飛機才開始被應用于民間的郵政及交通運輸,造就了第一次“軍轉民” 的浪潮。同樣的情況再度發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刺激了航空產業的發展。二戰中,美國工業界爆發出巨大生產力,為反法西斯盟國的軍隊提供了巨量裝備,成為抗擊法西斯的世界“兵工廠”。從1940年7月到1945年8月累計生產了262524架各式飛機,平均每年52505架。其中,1944年為最高年份,當年產量達96300架,創歷史之最。另一超級大國蘇聯的航空產業也在二戰期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蘇聯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邊東撤、邊恢復、邊生產,維持了巨大而頑強的產業能力。戰爭期間, 除了從美國得到的14000架飛機外,其他航空裝備均由本國生產;1941-1945年間,共生產142775架飛機。后三年年均超過40000架。1945年當年年產49000臺發動機。當時極受歡 迎、被稱為“像空氣和面包一樣重要”的伊爾-2強擊機的日產量達40架。

二戰后強大的軍用航空產能促使民航大發展。二戰后,強大的軍用航空工業產能與大量軍事飛行人員,直接促成了世界民機研制生產能力的提高和民用航空運輸業的成長,使之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成為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主要遠程客貨運輸工具。噴氣技術的誕生帶來了民用航空的新時代,經濟、安全、舒適的噴氣式客機成為民用運輸的主力,改變了現代交通運輸的結構。1945年到1950年,美國國內航空公司的客運量從600萬增加到1700萬,短短5年增長了183%。1945年,美國民用航空局廢除了泛美航空對國際航線長達20年的壟斷經營權,多家航空公司開始提供國際航空服務。

圖片


1944年,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在芝加哥成立。國際民航組織(ICAO)是協調各國有關民航經濟和法律義務,并制定各種民航技術標準和航行規則的國際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解決戰后民用航空發展中的國際性問題,1944年11月1日至12月7日在美國芝加哥召開了有52個國家參加的國際民航會議,簽訂了《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簡稱《芝加哥公約》),并按國際民用航空臨時協定設立了“臨時國際民航組織”。1947年4月4日公約生效,“國際民航組織”正式成 立。同年5月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

1990年,已有161個締約國。1944 年12月9日,當時的中國政府在《芝加哥公約》上簽字,并于1946年2月20日批準該公約。1971年11月19日國際民航組織第74屆理事會通過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中國從1974 年起連續當選為理事國。1974年2月我國承認《國際民用航空公約》。1949年11月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成立,揭開了我國民航事業發展的新篇章。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政務院頒發《關于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就此新中國航空工業開始建設和發展,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1.2 5G 多項核心技術起源于軍用雷達和通信應用

5G技術早期主要應用于軍用通信。在以計算機化和網絡集中為核心的現代戰爭中,軍事通信技術高效、穩定、可靠地分配、共享和指揮信息,同時,把戰場的不同平臺連接到一個戰網系統中, 進而保證其正常運行。軍事通信作為一種融合技術,是當前5G通信中多項核心技術的早期應用起源,比如相控陣技術、大規模MIMO天線陣列,超高密度網絡,高頻帶通信和非正交多址 (NOMA)技術,來為戰場士兵通信和人機交流提供技術支持。

相控陣技術最早被應用于軍用雷達領域。二十一世紀初,我國雷達行業主要以機械雷達為主,機械雷達集中一個位置發射信號波,通過機械轉臺旋轉,讓信號波發射到不同的方向,探測不同目標,但其機械轉動效率低,探測區域和探測目標有限,不再適應日趨復雜的電磁場發展方向。而相控陣雷達通過饋電控制電磁波束電子掃描,實現多波束快速掃描探測,還可以根據實際環境靈活的控制波束形狀,在反應速度、目標更新速率、多目標追蹤能力、電子對抗能力等方面都遠優于機械雷達,因此目前高性能軍用雷達已全面使用相控陣技術。

圖片

相控陣技術已開始逐步應用于民用5G通信。隨著相控陣雷達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技術發展和應用成熟,相控陣技術已在5G、低軌衛星、智能駕駛等眾多領域也逐步得到推廣應用,5G基站、 低軌衛星和汽車毫米波雷達均通過采用相控陣天線體制提升其性能。相控陣天線是由許多陣列單元通過一定的排列規律所形成的一種特有陣列天線,通過每個陣列單元背后的饋源設備提供特定的電流幅度和相位。其有如下特點:

實現波束快速空間掃描。傳統陣列天線無法對波束指向進行快速控制,要實現波束的轉變需要用過機械旋轉來實現。相控陣天線的波束轉變是通過電流中的相位差控制,只需幾微秒時間即可實現這一過程,大大提高了反應速度。

提高天線增益。單個天線的增益是有限的,單個標準對稱偶極子天線的增益為2.15dBi左右,通過多個陣列天線單元按規律組合,可以實現更高的增益。

精確定向和良好的抗干擾特性。5G天線采用相控陣的設計思路,為滿足大信道容量, 信號的頻率會比4G網絡更高,相比于一般的陣列天線,相控陣天線的波束特性是由計算機控制,能夠精確定向,這使得天線具有良好的功耗。通過能量的集中釋放,讓天線形成的波束能夠輻射更遠距離。通過特定的加權方法,讓波束形狀得到快速反應,讓相控陣天線波束具有捷變能力,使得相控陣天線能夠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中達到自適應。如在惡劣的電磁環境下,快速改變其工作狀態,提高抗干擾能力。

共形特性。今后的通信基站設計會越來越考慮到美觀的需求,并且某些基站的設計也會要求具有隱蔽性,偽裝能力等一些特殊需求。相控陣天線具有共形特性,可以將整個天線陣放置在曲面的條件下設置,與基站整體的外表相吻合,以形成共形陣列天線。

多波束形成能力。5G通信的天線設計中往往需要5G天線具有空分復用,增大通信容量,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形成多個不同指向的波束,可在一定范圍內劃分不同區域。而相控陣天線通過轉換波控信號,可以實現這一需求。

5G基站天線采用相控陣體制,利用相控陣天線的波束賦形、空間復用和空間分集等技術,從而顯著提升頻譜效率、系統容量、覆蓋效果和抗干擾能力,以滿足萬物互聯的巨量用戶需求,從而實現高速率、大容量等特性。

1.3 風機碳梁及光伏熱場材料,是碳纖維的低成本化應用

軍事及航空應用使碳纖維真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碳纖維是由聚丙烯腈(PAN)(或瀝青、粘膠)等有機母體纖維采用高溫分解法在1,000攝氏度以上高溫的惰性氣體下碳化(其結果是去除 除碳以外絕大多數元素)制成的,是一種含碳量在90%以上的無機高分子纖維。碳纖維具有出色的力學性能和化學穩定性,密度比鋁低,強度比鋼高,是目前已大量生產的高性能纖維中具有最高的比強度和最高的比模量的纖維。碳纖維雖然紙面數據亮眼,但由于其高昂的生產成本,在誕生之初僅僅停留于實驗室及少量奢侈品和競技體育領域,直到上世紀70年代,洛馬和波音將其應用于航空裝備領域才真正帶來了其規模化的生產。

隨著低成本生產技術的打通,碳纖維開始被應用于風電葉片。風力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先于光伏發電受到全球各國的青睞,近十幾年以來經歷了全球化的高速增長。當前,隨著風力發電機率增大,特別是在海上風機的需求刺激下,全球風機大型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當風機變大后,全玻璃鋼葉片已無法滿足葉片大型化、輕量化的要求,而密度、剛性方面更出色的碳纖維材料則成為了更理想的選擇。在滿足剛度和強度的前提下,碳纖維比玻璃鋼葉片質量輕30%以上。當前風輪直徑已突破120m,葉片重量達18噸。采用碳纖維的120m風輪葉片可以有效減少總體自重達38%,成本下降 14%。2015年Vestas首次將碳纖維應用于整條風電梁,并取得了極為優秀的商業回報,此后僅僅3年,風電領域的碳纖維用量一舉超過航空航天,成為全球碳纖維消耗量最大的單一領域。

圖片


風電行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碳纖維需求量的不斷增加。2020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容量93GW,較2019年增長了53%,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52GW,占同期全球新增裝機容量超一半的比例,是全球風電增長引擎。在風機大型化以及碳纖維成本的降低和葉片復合材料工業創新的刺激下,2020年風電葉片碳纖維需求量激增,2019年全球風電葉片碳纖維需求量為2.55萬噸,2020年需求量達到3.06萬噸, 同比增長20.00%;風電葉片碳纖維需求量占全球需求總量的比例由2019年的24.59%增長至2020年的28.64%。

以碳纖維為增強體的先進碳基復合材料開始廣泛應用于單晶拉制爐、多晶鑄錠爐熱場系統。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而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其產業鏈上游主要由光伏電池相關原材料組成,由硅料經單晶拉制爐、多晶鑄錠爐熱場系統處理形成硅棒和硅錠進而形成硅片。在這個過程中,單晶拉制爐、多晶鑄錠爐熱場系統是非常關鍵的設備。先進碳基復合材料是指以碳纖維為增強體、以碳或碳化硅等為基體、以化學氣相沉積或浸漬等工藝形成的復合材料,其較傳統石墨材料相比性價比更高、安全性更高、可設計性更強,近年來被廣泛用于光伏、半導體等領域,在光伏領域其主要應用場景為晶硅制造熱場系統,主要包括單晶拉制爐、多晶鑄錠爐熱場系統及部件。

2020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規模達127GW,創歷史新高。在光伏發電成本持續下降和新興市場拉動等有利因素的推動下,全球光伏市場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30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有望達到1,721GW,到2050年將進一步增加至4,670GW,發展潛力巨大。在光伏發電行業的發展推動下,預計熱場用碳纖維的需求前景可觀。

圖片

碳纖維被應用于壓力容器。目前壓力容器主要用于天然氣和氫氣儲罐、高壓儲氣罐、壓縮天然氣燃料罐、火箭發動機等領域。與傳統容器用鋼等金屬材料相比,碳纖維具有高比強度及模量、高疲勞強度、高剛度、高壓承受能力、較低的熱膨脹系數、耐腐蝕性和其他優異特性,在壓力容器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2020年全球需求量為8,800噸,國內需求量為2,000噸,市場整體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壓力容器領域用碳纖維最具發展前景的方向為儲氫氣瓶領域的使用。

氫能應用的儲運環節可能成為后續碳纖維氣瓶大規模應用的方向之一。氫能儲運要求安全高效, 特別是在各類交通工具上的應用。我國目前儲存氫能主要采用高壓氣態儲運氫技術,其特點在于利用氣瓶作為儲存容器,通過高壓壓縮方式儲存氣態氫。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儲氫氣瓶已經由最初的鋼瓶發展到目前的復合材料氣瓶。復合材料纖維纏繞成型的儲氫氣瓶不僅結構合理、重量輕, 而且具有良好的工藝性和可設計性,碳纖維纏繞復合材料儲氫氣瓶具有安全可靠和儲存效率高等優點,被視為氫能儲運的重要技術。

1.4 智能駕駛的毫米波雷達技術廣泛應用于國防領域

毫米波雷達,是工作在毫米波波段探測的雷達。毫米波是介于微波與光波之間的電磁波,其頻段為30~300GHz,波長為1~10mm。與微波相比,毫米波受惡劣氣候條件影響大,但分辨力高, 結構輕小;與紅外和可見光比,毫米波系統雖沒有那樣高的分辨力,但通過煙霧灰塵的傳輸特性好。

毫米波雷達被廣泛應用于國防領域。毫米波雷達的優點是角分辨率高、頻帶寬、多普勒頻移大和系統的體積小。缺點是作用距離受功率器件限制。目前大多數火控系統和地空導彈制導系統中的跟蹤雷達均已工作在毫米波頻段。當需要大作用距離時所需的發射功率及天線增益都比微波系統高。其典型的應用實例有:

(1)空間目標識別雷達:其特點是使用大型天線以得到成像所需的角分辨率和足夠高的天線增益,使用大功率發射機以保證作用距離。例如一部工作于35GHz的空間目標識別雷達其天線直徑達36m。用行波管提供10kW的發射功率,可以拍攝遠在16000km處的衛星的照片。一部工作于94GHz 的空間目標識別雷達的天線直徑為13.5m。使用行波管提供20kW的發射功率 時,可對14400km遠處的目標進行高分辨率攝像。

(2)直升飛機防撞雷達:現代直升飛機的空難事故中,飛機與高壓架空電纜相撞造成的事故占了相當高的比率。因此直升飛機防撞雷達必須能發現線徑較細的高壓架空電纜,需要采用分辨率較高的短波長雷達,實際多用3mm雷達。這種雷達技術還可用于車輛防障。

(3)精密跟蹤雷達:實際的精密跟蹤雷達多是雙頻系統,即一部雷達可同時工作于微波頻段 (作用距離遠而跟蹤精度較差)和毫米波頻段(跟蹤精度高而作用距離較短),兩者互補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美國海軍研制的雙頻精密跟蹤雷達即有一部9GHz、300kW的發射機和一部35GHz、13kW的發射機及相應的接收系統,共用2.4m拋物面天線,已成功地跟蹤了距水面30m高的目標,作用距離可達27km。雙頻還帶來了一個附加的好處:毫米波頻率可作為隱蔽頻率使用,提高雷達的抗干擾能力。

(4)其他軍用雷達:炮位偵察雷達用于精確測定敵方炮彈的軌跡,從而推算出敵方炮兵陣地的位置。由于雷達體積小(可人背、馬馱)、角跟蹤精度高,抗干擾和低截獲,常采用3mm波段的雷達,發射機平均輸出功率在20W左右。為了有效跟蹤掠海飛行的小型高速導彈(巡航導 彈),艦炮火控系統的跟蹤雷達也有使用毫米波段的趨勢,如:美國挑戰者SA-2艦載火控跟蹤雷達采用M(20~40GHz)波段,英國30型艦載火控跟蹤雷達也使用了毫米波段。

圖片

毫米波雷達是汽車智能駕駛不可或缺的環境傳感器,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智能駕駛代表著現代汽車技術與產業發展的大趨勢,而環境感知則是汽車智能駕駛的關鍵核心技術。毫米波雷達具有波長短、頻段寬、波束窄,抗天氣干擾能力強等特點,可實現對被測目標的檢測以及距離、速度和方位角等的高精度測量,具有技術成熟、應用廣泛、成本低廉等優勢因此,毫米波雷達已經成為汽車智能駕駛不可或缺的環境傳感器,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科技是軍工的第一屬性,軍工投資應著眼當下,更應放眼未來。本輪國防建設的大浪潮下,讓許多優質的國防配套企業脫穎而出,但我們認為在關注財務數據、跟蹤訂單產能的同時,也應適當跳出景氣度投資的框架,尋找一些在核心技術上有雄厚底蘊,致力于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應用推廣,有望從供給端推動迭代,在未來整個中國高端制造業的某一領域成為中流砥柱的優質 企業。


圖片

二、海外宇航巨頭積極投資前沿技術領域強化產業鏈


宇航產業天然具有與新技術、新產業融合發展的本質要求。宇航產業科技含量高,技術難度大, 需要集先進科技之大成;產業鏈條長、產業關聯度強,需要集先進工業之大成;投資規模大、回 報周期長、投資風險高,需要聚集各類可以利用的優質資源。近年來,通過股權投資或兼并重組方式取得更加強大的綜合競爭力已經成為世界宇航產業的一股重要潮流。一方面,大型宇航集團通過兼并收購補全產業鏈短板,擴大業務范圍,占據更多市場份額,以形成協同效應并提升產業鏈話語權;另一方面,這些宇航巨頭也積極關注新興技術領域的投資與合作,推動高科技產品在 航空制造業的應用,從根本上提高生產效率或研發新產品,從而確保技術領先地位避免被顛覆的可能。


空客、波音、洛馬、賽峰等宇航制造巨頭近年來明確加大了股權投資的力度。波音、空客、洛馬等國際宇航巨頭在2015年后密集開展對新技術、新產業的探索,力圖打造發展新動力,以繼續保持其在世界航空技術和航空產業發展中的領先地位。


波音于2017年4月成立了風險投資公司HorizonX,負責波音公司對新技術和新產業的探索。HorizonX有三個部門:風險投資部門、市場開發部門和技術培育部門,分別負責尋找初創企業并提供資金、向現有市場引入新的能力和向新市場引入現有能力、尋找傳統商業之外的機遇。HorizonX成立三年內共向30余家公司投資了近10億美元,主要投資領域包括高超聲速、先進材料、增材制造、智能制造、增強/虛擬現實、人工智能、自主系統、空間技術、新能源、貨運無人機等。


以HorizonX在3D打印領域投資的Digital Alloys公司為例,其在獲得HorizonX等機構1290萬美元投資后的一年時間內,將金屬3D打印技術的速度提高了4倍,達到每小時510kg,同時還保證了該速度下的能耗小于1kW h/kg。該項投資以實際應用為牽引,針對3D打印在批產中效率低和成本高的弊端,進行優化改進,有效推動了航空制造中3D打印應用滲透率的提升。


洛馬公司早在2007年就設立了風險投資基金,2018年6月受美國政府減稅政策的利好影響, 洛馬公司將風投基金規模由1億美元增至2億美元。2016年至今,洛馬風險投資基金已經向8家公司投資4000萬美元。與HorizonX類似,洛馬風險投資基金主要投資在與公司業務緊密關聯的關鍵領域與新市場上,主要包括自主系統與機器人、數據分析、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空間技術、下一代電子技術、先進通信與傳感器、先進材料與制造、海底技術、能源與電力系統等。


空客集團于2015年5月成立了空客風投Airbus Ventures,初始投資規模為1.5億美元。空客風投負責在全球范圍內投資于“顛覆性創新”的技術,但從實踐案例來看,空客風投專注于投資那些決定或影響航空航天發展方向的核心技術以及新興產業,主要包括自動駕駛、人工智能、城市空中交通及自動飛行器、智能制造、物聯網、量子計算、網絡安全、新能源與推進技術、外層空間技術等。


我國宇航制造技術較歐美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應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機遇,爭取在未來的航空產業新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以C919為例, 其核心部件供應商大部分為歐美外企, 國內系統提供商大部分集中于生產附加值較低的部件,尤其是發動機完全依賴進口。過去國內尚可通過投資或收購海外核心供應商來追趕技術差距,但近年來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紛紛出臺各種外資投資監管法規,加強對高端制造技術的封鎖,通過并購國外航空產業鏈核心企業獲取尖端技術越來越困難,培育增強我國自身航空產業鏈勢在必行。


圖片

從逆向仿制到獨立研發,從追趕縮短代差到未來爭取領先,我國航空產業正面臨角色定位的轉變。因此必須認清航空工業與新技術、新產業融合發展的本質要求,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機遇,重視對新技術新產業的探索,加強對新技術的識別、獲取和轉化,尋求技術或商業模式的顛銜性創新機會。唯有如此,才能搶占發展先機,在未來的航空產業新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


圖片

三、值得重點關注的前沿領域


前沿技術產業化帶來的高性能產品、生產效率提升乃至顛覆性的創新,是未來大國博弈的制高點, 應重視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優質標的的投資。前沿技術的產品化、客戶推廣和規模化難度較成熟業務明顯更大,研究難度和投資風險也更大,但相應的戰略價值和投資回報也會更大,具備這一特征的產業或公司依然是目前國內資本市場的研究洼地。下述幾個領域是目前國內外高度聚焦且持續投入的方向,值得重點關注。


3.1 數字孿生及軍工元宇宙


3.1.1 元宇宙在軍工領域的應用


各維度的科技進步是元宇宙進入現實的內生動力。元宇宙的一般定義是,通過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呈現收斂性和物理持久性特征的,基于未來互聯網,具有鏈接感知和共享特征的3D虛擬空間。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以來,以線上購物、網絡游戲為主要表征的實體世界數字化和虛擬世界構建兩個維度不斷迭代。元宇宙在虛擬世界構建更進一步,通過整合虛擬現實VR/AR技術以實現虛擬與現實的鏈接,5G、物聯網等實現信息快速交互,區塊鏈實現流通貨幣去中心化,從而構建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世界。在元宇宙中,每個人都在虛擬世界中控制自己的虛擬分身娛樂、 工作、社交,從而實現身份認同、貨幣交易,滿足人的精神需求。


圖片


新冠疫情加速元宇宙概念落地進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促使人們在有限的物理世界中尋求精神需求的釋放,線上辦公、娛樂、購物快速普及,成為助推元宇宙加速落地的催化劑。2020年游戲《堡壘之夜》為美國歌手Travis舉辦線上虛擬演唱會,吸引超過1200萬玩家參與, 創造最高同時在線觀看人數記錄。2021年3月Roblox游戲公司在紐交所上市,憑借其可供個人開發者使用的游戲開發工具的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模式,吸引96萬開發者 賺取可與法幣兌換的游戲代幣Robux,上市首日市值暴漲至400億美元,被稱為元宇宙第一股, “元宇宙”概念引爆互聯網。2021年8月字節跳動收購VR創業公司Pico;10月,Facebook宣布更名Meta,自此“元宇宙”一詞成為資本關注焦點。


仿真推演概念是軍工元宇宙的理論基礎。所謂軍事模擬仿真,即在軍事訓練過程中利用仿真手段對真實或假想的系統進行試驗,并基于試驗結果做出決策,從而達到特定的研究目的,是計算機技術、復雜系統理論和軍事思想相結合的產物。美國很早就提出軍事仿真理念并將其投入實踐。1983年美國構建SIMNET連接260余個基于局域網和廣域網的仿真互聯坦克和飛機模擬器, 實現對場景、戰場環境、作戰條件的軍事仿真,從而達到推演、訓練、評估目的。1997年美國國防部將“建模與仿真”列為有助于提升軍事能力的四大支柱(戰備、現代化、部隊結構、持續能力)的重要技術,1996-2001年間共計投入5.4億美元。


圖片

2021年12月14日,北京電子工程總體研究所發布“虛擬孿生-元宇宙協同建模仿真方法研究”的軍工需求公告,要求各單位針對元宇宙、虛擬孿生等新型虛擬環境交互理念對作戰訓練帶來的新理念新啟示開展支撐虛擬孿生復雜性、動態性的元宇宙體系描述方法、物理引擎等技術研究,采購階段為預研。自此,軍工與元宇宙相結合,國內各企業開始積極布局元宇宙在軍事方面的應用。


仿真技術應用于軍事系統,主要有武器平臺仿真、作戰指揮仿真、戰略決策仿真。武器平臺仿真是指對單件武器裝備平臺或多件武器裝備構成的武器系統仿真,主要目的在于對新武器系統研究設計、武器系統性能評估以及對新武器的人員訓練;第二層次是作戰指揮仿真,利用計算機模擬戰場環境,用于對作戰指揮員進行指揮訓練、對作戰方案進行評估等;第三層戰略決策仿真是指 建立虛擬國家安全環境,對戰略層次決策進行研究評估、預測、模擬,著重于決策過程和行為結果的仿真。據統計,通過仿真技術可縮短導彈武器研制周期20%-40%、減少魚雷試航次數 50%-80%、縮短艦船作戰系統聯調時間40%-60%。


軍工元宇宙嚴格保密、仿真計算、實時交互,將顯著提升各類軍事活動綜合效益。通過元宇宙, 1)教育:集中院校軍事教育,更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2)訓練:滿足大規模作戰背景下的實戰化訓練,幫助積累模擬作戰經驗;3)研究:基于新興裝備、戰術推演平臺,協調各地專家資源、 借力虛擬AI扮演作戰力量、集中利用算力,從而完善推演過程;4)試驗:提供等效仿真實戰場景,有效測算裝備參數變化,助力新型武器裝備設計。2019年,韓國OPTIMUS公司研發基于元宇宙的軍事訓練系統DEIMOS為專業軍事訓練創造各種環境,包括精確射擊訓練、戰術行為 訓練和觀察訓練,已經應用于韓國武裝部隊訓練中。


軍工元宇宙以因果即現為最終目標。元宇宙本質上是通過將物理世界映射到數字化平行空間,是 一種對虛擬技術的應用。通過云仿真平臺實現承載海量實體實時參與的仿真環境,同時記錄過去軍事模擬行動軌跡作為數字資產保留,是其重要應用。更進一步,在平行空間中“模擬”物理世界運行狀態,極端算力支持下甚至可以超前得到物理空間運行結果,是軍事元宇宙的理想狀態。


3.1.2 數字孿生及其軍事應用


數字孿生以數字化方式實現物理實體與虛擬世界的信息互通和高度融合,實時、準確地促進物理世界與信息世界的交互。2003年密歇根大學Michael Grieves教授提出數字孿生概念,即一個或一組特定裝置的數字復制品能夠抽象表達真實裝置并能以此為基礎進行真實條件或模擬條件下的測試。2011年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將這一概念引入飛機機體結構壽命預測;2012年NASA提出數字孿生是利用模型、數據采集器、運作過程等,融合多學科和多維度的仿真過程,是對實 體對象的實時仿真,鏡像地體現仿真對象的全生命周期狀態,這一概念被廣泛接受。


數字孿生為元宇宙實現提供現實支持,是元宇宙的第一階段。元宇宙構建的三個階段是數字孿生、虛擬原生、虛實融生,最終實現現實與虛擬世界的密切融合、互動、交織。數字孿生作為元宇宙的第一階段,以現實空間為模型,通過傳感器等外部感知元件,在將物理對象映射到元宇宙的同時分析其數字孿生體的行為并將其反映在現實世界中,形成現實與虛擬的實時交互,為元宇宙準確模擬物理空間并進行預測提供必要的技術和理論支撐。


圖片

數字孿生助力航發。航空發動機作為在高溫、高壓、高轉速、交變負荷等極端條件下重復使用的 熱力機械,研發難度大、周期長、風險高等因素限制其進一步發展。通過應用數字孿生技術,在 真實發動機運行過程中通過傳感器測量狀態參數、性能變化、功能實現、結構強度等,在虛擬空 間建立模型模擬發動機在現實環境中的功能、性能和演變趨勢,提前驗證性能、參數等對產品的影響,最優化運行方案并使得成功可能性最大化。在此過程中,保證虛實之間高度一致性,從而 指導航空發動機的進一步研發。


目前數字孿生技術已在美俄發動機研發領域發揮重要作用。2018年,羅羅公司將發動機實體工作時的場景映射到數字孿生體,改進和調整發動機的運行狀態,實現發動機高效維護;通過為每個發動機的葉片創建數字孿生體,于2019年成功測試“超扇”發動機設計方案。俄羅斯航空發動機行業也將數字孿生技術看做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預計在2024年完成數字孿生技術引入工作。2019年年底,俄羅斯圣彼得堡理工大學完成渦槳發動機第一階段數字孿生技術開發項目,預計可使該型發動機質量減輕50%;同時,聯合發動機公司(UEC)下屬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在進行發動機臺架試驗時建立數字孿生體,可實時了解發動機工作過程,有效查找和排除臺架試驗階段發現的問題。


數字孿生助力產品全生命周期協同,能科科技數字孿生解決方案發布并投入使用。2019年,能科科技發布公告稱將其募集資金用于“基于數字孿生的產品全生命周期協同平臺”項目,投資額1.79億元,于2021年7月進入使用狀態并達到預計效益。公司本身具有較強的制造企業數字化能力,其為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建設的數字化柔性生產線設備利用率提升11%,生產成本降低12.8%,生產及后勤人員減少 70%。2021年,公司陸續發布數字孿生方案在船舶海工、航空航天、 兵器軍工等方面的應用概述,可降低設計失誤風險、提升裝配可生產性、縮短研制周期。


圖片

元宇宙基于數字孿生技術應用于軍事戰場。2019年10月,美國海軍信息戰系統司令部為“林肯” 號航母構建首個名為“數字林肯”的孿生體,提升裝備可靠性、降低作戰風險。現代戰場是海陸 空天、信息、網絡、心理七位一體聯合作戰,數字特征設計和特征數據及時獲取困難較大,數字孿生技術難以完全覆蓋。元宇宙基于更全面的信息交互技術,有望構建平行作戰空間、囊括戰爭要素,利用雷達、衛星、無人機、電磁偵察等各類傳感器形成智能化戰場情報收集和自動研判體 系,實時掌握戰前和交戰過程中敵我情況及戰場環境變化,實現對多種作戰方案的智能化推演和評估,支撐未來虛實一體的平行戰爭。


3.1.3 海外進展


美國航空國防領域最早應用數字孿生技術。NASA早在阿波羅項目中就使用數字孿生技術,建立空間飛行器完全鏡像空間飛行器孿生體,通過對地面孿生體的仿真實驗預測正在執行任務的空間飛行器行為和狀態。2010年NASA發布的“建模、仿真、信息技術和過程”路線圖中明確數字孿生發展愿景;到2013年,美國空軍發布《全球地平線》頂層科技規劃文件,其中將數字孿生技術視為“改變游戲規則”的顛覆性技術。


2014年起美國軍工巨頭開始推進相應技術研發,波音、洛克希德-馬丁、通用電氣、普惠等公司開展一系列應用研究項目。美國空軍與波音合作構建F-15C機體數字孿生體,綜合利用計算機材 料學和多尺度仿真模型,實現材料微結構不確定性以及結構組件壽命預測。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F-35研制過程中,構建了進氣道數字孿生體,支持劣品處理決策,使F-35進氣道加工缺陷的決策時間縮短了33%,獲得2016年度美國國防制造技術獎。空殼集團構建裝備配線數字孿生體, 優化 A350XWB飛機裝配流程,提高運行效率,提升F-35的生產速度,預計將每架22個月的生產周期縮短至17個月。達索航空公司將基于數字孿生理念建立的 3DExperience平臺應用于“陣 風”系列戰斗機和“隼”系列公務機的設計和改進,降低浪費25%,首次質量改進提升15%以上。


GE公司持續推進“工業數字化”戰略轉型。2012年,GE正式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次年成功開發軟件平臺“Predix”,起初作為GE飛機引擎配套軟件服務,后被定義為在工業應用中 基于云的操作系統,逐漸覆蓋GE旗下各大業務板塊。2015年GE成立“GE Digital”并宣布將Predix全面對外開放。2018年發布《GE 的長期數字化計劃》,重申GE將繼續數字工業化轉型之路,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GE航空公司將數字孿生技術應用于發動機開發領域。2015年,GE基于數字孿生體,實現對發動機的實時監控、及時檢查和預測性維修;此外,建立波音777飛機 GE90發動機葉片數字孿生體,通過匯總設計、制造、運行各階段積累的數據及發動機實體在各階段的情況,實現對發動機運行過程進行精準監測、故障診斷、性能預測和控制優化。公司擁有120萬個數字孿生體、超330種數字孿生“藍圖”,包括噴氣式發動機、近海石油鉆機、發電設備、壓縮機等,為日常運 營和成本維護節省了15億美元。


圍繞軍工元宇宙、虛擬孿生,目前部分國內企業可提供軟硬件、設備、系統支持,并圍繞相關項 目開展研發、驗證和實裝工作。硬件方面,泰豪科技和川大智勝中標軍方VR/AR項目、運達科技和航天發展可提供模擬訓練設備、海蘭信可架構海底數據中心;軟件方面,華力創通具有仿真解決方案、觀想科技可提供裝備信息化、能科科技助力數字孿生建設等。當前元宇宙概念火熱背景 下,一些公司相關研發開展領先、已經有成熟技術、相關產品投入使用,更加具有長期配置價值, 有望在軍工元宇宙、企業數字化轉型下迎來新的發展機會。


3.2 商業航天


商業衛星產業是商業航天經濟的主要構成部分,衛星互聯網前景廣闊。商業航天領域是軍工技術外溢的典型案例,是航天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突破口,全球商業航天產業可分運載火箭、人 造衛星、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及空間站五大方向,其中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及空間站產業尚處于萌芽階段,整體規模較小,因此人造衛星以及與衛星發射相關的商業運載火箭產業構成了目前太空經濟的主體。根據Statista預測,全球航天經濟規模到2030年將達到6000億美元,基于衛星互聯網的衛星寬帶市場將增至460億美元,2020-2030年之間增長5倍,衍生應用市場將增至990億美元、2020-2030年增長約100倍,為全球商業航天及應用服務企業提供廣闊發展空間。衛星互聯網是地面通信手段的重要補充,能夠有效實現全球的覆蓋及服務。


圖片

衛星互聯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國際巨頭競相布局這一新賽道,太空圈地運動如火如荼。美國、 英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政府、軍方、企業紛紛提出衛星互聯網星座發展計劃,其中“星鏈” 項目是目前發展最快的。星鏈是美國SpaceX公司計劃推出的一項通過低地軌道衛星群,為全球任何地方的住宅用戶、商業用戶、社會公共機構、政府以及專業用戶提供類似光纜的寬帶低時延互聯網接入及通信服務的項目。


該項目計劃在2019~2024年在太空搭建由約1.2萬顆衛星組成 的“星鏈”網絡,并于2018年2月22日發射首批測試衛星,在更長遠的計劃中,SpaceX 將發射4.2萬顆低軌衛星,這些衛星將在近地空間連點成線、織線成網。截至2021年11月13日首次部署第四個軌道層,“星鏈”衛星已累計發射1844顆,在軌1719顆,空間操作1696顆, 正式運營1454顆。


除此之外,“行業龍二”英國OneWeb在經歷破產重組后發展步入正軌,目前已發射322顆在軌衛星;2021年11月5日,亞馬遜向FCC提出申請,將Kuiper網絡的衛星數量增加到7774顆,從而向SpaceX發起挑戰;2021年11月3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宣布批準了航空業巨頭波音于2017年首次提出的發射和運營147顆衛星以提供高速寬帶互聯網接入的申請。


行業龍頭關注商業衛星投資機會。波音為了保證其在現代太空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近年來在商業衛星領域動作不斷。先后對納米衛星物聯網公司Myriota、衛星推進系統公司Accion Systems、下一代集成衛星終端解決方案供應商Isotropic Systems Ltd和航空航天光通信公司BridgeSat等進行投資。


此前國內國有和民營的衛星星座計劃整體呈現多點開花、分兵而戰的格局。2018年航天科技集團宣布全球低軌衛星星座通信系統“鴻雁星座”計劃,分三期建設共計300余顆衛星,目前僅于2018年底成功發射首顆“鴻雁星座”。民營低軌通信衛星初創公司銀河航天規劃組建的 “銀河Galaxy”低軌寬帶衛星星座,由上千顆自主研發的5G衛星組成近地軌道組成網絡星座,2020年1月首發星成功發射。


圖片


在制造業整合和成本控制方面,我國空天通信產業相比Starlink等對手存在一定差距。國內對商業航天以及小衛星組網等技術的探索相對較晚,因此在星間鏈路激光通信、星群通信協議、 Ku/Ka特別是Q/V波段(頻譜資源和帶寬更具前景)的射頻器件、低成本相控陣天線、星載運算芯片、5G融合的空中接口傳輸技術、“大時延帶寬積”條件下的端到端傳輸控制和擁塞管理、 衛星網絡邊緣計算技術等軟硬件技術方面,亟待提升和實踐。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星網集團成立標志著我國衛星互聯網領域也將進入快速增長期。2021年4月26日,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主要承擔統籌中國衛星互聯網發展等任務,經營范圍以衛星互聯網為主,包括從論證到工程、運營,發射和測控,以及基礎和增值電信業務。星網集團的成立解決了國內衛星星座群雄逐鹿的亂局,“集中力量辦大事”,開啟我國衛星互聯網發展的新征程,以期滿足我國構建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網絡的重任,并走向國際舞臺,滿足未來國際化通信需求重任。


3.3 無人機


無人機的應用逐步形成了軍民兩用格局,未來市場廣闊投資熱情高漲。無人機按照其應用領域的不同可以分為軍用無人機與民用無人機。早期,無人機行業的應用基本在軍用領域,無人化、智能化的未來戰爭趨勢,無人機作為無人作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空間廣闊。同時,近年來, 隨著衛星定位系統的成熟、電子與無線電控制技術的改進、多旋翼無人機結構的出現,無人機行業快速發展,其在農林植保、電力巡檢、地理測繪、航拍等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常態化,為無人機行業發展提供了產業化基礎和市場化活力。


根據Drone Industry Insights預測,2025年國際 市場無人機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428億美元,2020年到202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4%。無人機市場的火熱也帶動了行業的投資熱情,根據Drone Industry Insights統計,2010-2020年10年間,國際市場無人機投資規模的年均復合增速達到了51.80%,投資額也從2010年的360億美元拔升到了23390億美元,增幅超過了60倍。


美國在無人機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無人機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1909年世界上第一架無人機在美國試飛,20世紀末,許多國家研制出新時代的軍用無人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軍事戰爭和軍事調動的原始形式。目前,無人機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是美國,目前,美軍已經投入使用的新型無人機多達75種,139架。一是長航時的無人機,如“全球鷹”等。二是短、近程無人機,包括RQ-7A“影子”和“影子”600、“指針”FQM-151A無人偵察機、“龍眼”無 人偵察機等。三是微型無人機,主要包括“微星”無人機、“美鈔”無人機等。四是無人作戰飛 機,主要包括MQ-1“捕食者”無人偵察/ 攻擊機等。近年來,航空巨頭們積極布局無人機(及其相關技術)領域,力求在未來的產業新格局中占據發展高地。


中國無人機技術深厚,軍用無人機備受國際市場青睞,民用無人機行業發展走在世界前列。我國無人機發展起步于軍用無人機,研發無人機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產業鏈完整,關鍵部件已基本實現國產化,包括基體材料(碳纖維)、電子核心器件、發動機等;不僅如此,產能方面也有大幅提升,脈動生產線可年產200架彩虹無人機。


21世紀以來,我國研發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軍用無人機,已經形成了一些較成熟的無人機產品系列,例如ASN系列無人機、BZK系列 無人機等,“翼龍”、彩虹”等中大型察打一體無人機在也備受國際市場青睞,根據SIPRI統計, 2010-2019年我國軍用無人機占據全球無人機25.3%的出口市場市場份額,僅次于美國。同時, 我國民用無人機技術深厚,我國工信部對民用各領域的技術共性需求早已作出判斷,經過多年發展,在廣東珠三角構建了強大的無人機產業供應鏈,以深圳為主形成了中國乃至全球民用無人機產業發展的領頭羊,為我國無人機相關技術打下深厚基礎。


垂直起降固定翼飛行器憑借獨特的構型,是近年來無人機乃至有人機領域最具活力的細分賽道之 一。軍用方面,因不受起降場地限制,能適應航海、山地等復雜地形環境,美將垂直起降飛行器列為美軍十大未來關鍵裝備之首。2020年,美空軍發布“敏捷至上”項目,極力推進電動垂直起降eVTOL無人機軍事化應用。多家新興eVTOL商企參與,目前Joby和Beta兩家已經進入試飛階段。項目預計于2023年完成飛行器適航審定,2025年初具備規模化應用的水平,實現大規模采購。民用方面,2020年垂直起降(VTOL)無人機在工業級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同 時繼續加速城市交通商業化發展。


1)工業級成為全球民用無人機增長新引擎,市場逐步由to C轉向to B。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預計2020年工業無人機市場規模將首次超過消費級無人機,成為全球民用無人機的主要市場。根據Frost & Sullivan預測,2020-2024年全球工業無人機市場CAGR高達56.43%,成為全球民用市場增長新引擎,2024年全球民用市場規模將達4157.27億元,而垂直起降(VTOL)無人機也是發展亮點之一。2)VTOL加速城市交通 (UAM)商業化。2020年,日韓率先從國家層面頂層設計UAM產業規劃,明確了 UAM 發展 的關鍵時間點。同時,eVTOL企業受到全球資本包括產業資本的高度重視(豐田、優步、騰訊等),紛紛加緊布局,助力UAM商業化進程。


3.4 金屬3D打印


航天航空領域給金屬3D打印帶來巨大想象空間。航空航天制造領域由于難加工、高復雜、小批 量、多批次、傳統工藝工序多、成本高等特點,能很好地發揮金屬 3D 打印優勢,3D打印不僅能 降低成本,還能極大縮短設計和研發時間,疊加行業本身較高的規模化生產需求,因此兼具成長性和確定性。目前GE公司通過3D打印制造的燃油噴嘴已超過3.3萬件,近年來也明顯加快了對上游3D打印企業的收購兼并力度。據Research and Markets預測,2017-2021期間全球商用航空3D打印市場將以23%的復合增速增長。此外,醫療行業尤其齒科、骨科、植入物領域同樣對金屬打印存在龐大的需求,未來有望形成規模化的定制市場。2020年,GE證明增材制造可以在成本上與鑄造競爭的四個零件,海外巨頭重視資本市場對3D打印持續看好。


圖片

國際上金屬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領域已逐步轉入規模化應用階段。波音公司從1997年就開始使用3D打印技術了,在10個不同的飛機制造平臺上已經3D打印了超過50000個金屬零部件, 在最新的波音787“夢幻飛機”上有30個打印的零件;空客公司在其飛機上使用金屬增材制造的支架和排氣管,目前正與Arconic合作量產大型增材制造機身組件,2017年9月首次在商用飛機上安裝鈦合金制造的支架。GE公司采納增材制造已有10年之久,每年使用金屬增材為其新型LEAP發動機制造數千個燃料噴嘴,如今GE9X等其他發動機也正在大量使用增材技術制造的零部件;俄技集團正在使用3D打印技術生產PD-35發動機部件,這款大推力航空發動機將用于CR929俄中寬體客機;2021年7月,雷神宣布開發一款新型吸氣式高超音速武器,其中源動力超燃沖壓發動機的全部零件將采用3D打印制造。


國內金屬3D打印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近年來發展較快,但產業化相比國外仍有差距。2013年王華明院士以“飛機鈦合金大型復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意味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掌握飛機鈦合金結構件激光快速成形技術的國家。西北工業大學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制造的C919 飛機主承力梁試驗樣件長度5米,中央翼緣條試驗樣件長度超過3米。2015年成功發射浦江一號,在國內衛星上首次采用了3D打印鈦合金材料的天線支架。2021年8月,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發布消息稱實現了某型飛行器產品復雜結構的3D打印集成制造。


目前我國首創3D打印葉片技術已經開始大規模在國產飛機上使用,其中包括五代隱形戰斗機和運-20大型運輸機。我國第一款艦載戰斗機殲-15、多用途戰斗轟炸機殲-16、第一款本土隱形戰斗機殲-20及第五代戰斗機殲-31的研發和制造均普遍使用了3D打印技術。國內金屬打印技術雖然已得到較多應用,但目前更多是作為關鍵部位攻關、試驗件制備或者小批量產品應用,在產業化方面相比國外仍存在一定差距。伴隨供應端國產能力的提升以及需求端應用的 推廣,未來產業化或將提速。


圖片

目前國內的增材制造廠商已具備批產能力,導彈3D打印零部件實現批產后前景廣闊。國內增材制造廠商中,鉑力特的增材制造零部件已經批產應用于7個飛機型號,4個無人機型號,7個航空發動機型號,2個火箭型號,3個衛星型號,5個導彈型,1個空間站型號,2個燃機型號, C919等軍民用大飛機項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的增材制造技術已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遙感、通信等多個領域的正樣、初樣產品研制中得到廣泛應用,涉及型號近20個、零件產品300余件;航天科工第十研究所下屬航天天馬目前已經為導彈、火箭、衛星配套了部分重要 零件,于2021年3月簽訂批量生產訂單。


3.5 陶瓷基復材


陶瓷基復合材料(CMC)是“近乎完美”的新一代高溫材料。陶瓷基復合材料憑借其低密度、 高溫抗氧化、耐腐蝕、低熱膨脹系數、低蠕變等優點,非常適用于航空航天中的高溫高應力環境, 不僅能使結構減重50%~70%,而且能將工作溫度提升400~500℃,顯著提高發動機推重比, 在航發、導彈等領域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CMC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航發中,世界航發巨頭大規模擴建CMC工廠。西方發達國家生產商已將CMC材料應用于多個航空發動機熱端部件,主要包括發動機尾噴口、渦輪靜子葉片、噴管調節片、燃燒室火焰筒等部位。GE公司2017年時就預測,未來10年發動機中CMC的用量將增加10倍,認為能夠在航空發動機中使用CMC的零件包括燃燒室襯套、外環、導葉、工作葉片等。近年來,各大航發制造商大力布局SiC/SiC復合材料的產業化建設:


GE:公司除了在紐約設立的全球研發中心以外,還完成了垂直一體化CMC供應鏈的4個生產設施。1)GE航空集團總部負責CMC產品設計的CMC實驗室;2)CMC 原材料及部件的小批量生產廠;3)CMC部件大批量生產廠,生產包括LEAP所使用的SiC/SiC渦輪罩環等部件,其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年產能超過36000個罩環;4)CMC大批量原材料生產設施,該設施包括兩間工廠,分別批量生產碳化硅陶瓷纖維和使用碳化硅纖維生產單向預浸料。為了滿足航空發動機對CMC材料的需求、提高CMC零件生產效率,GE公司目前正在實驗室研究采用增材制造技術生產CMC零件。


CFM:公司研發的LEAP新型航空發動機,將成為第一個廣泛應用的陶瓷基復合材料的產品,護罩襯最熱端采用的便是陶瓷基復合材料部件,其工作溫度高達2400°F。公司從2016年開始由CFM56的生產逐漸過渡到LEAP-X發動機,為實現LEAP放量的產能需求,2017年公司計劃投資7.5億美元,在美國密西西比州埃利斯維爾新建和擴建廠房,用于量產CMC材料部件。賽峰集團于2018年11月成立了賽峰航空陶瓷技術公司,致力于陶瓷基復合材料的基礎研發與生產,為發動機提供質輕耐高溫的復合材料。


作為CMC材料性能實現的關鍵,碳化硅/氮化硅纖維的制備難度非常大,具有極高的技術壁壘。先驅體熱解法制備SiC纖維實力最強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日本和美國,目前已經發展到第三代產品。具備產業化能力的目前有日本碳公司(Nippon Carbon)、宇部興產(Ube Industries)和美國道康寧(Dow Corning)。第一代產品以高氧碳SiC纖維為代表,采用氧化交聯,含氧量10~15%,使用溫度在 1200℃以下;第二代產品以低氧高碳SiC纖維為代表,采用電子束交聯, 使用溫度提高到1300℃;第三代產品以近化學計量比SiC纖維為代表,游離碳和雜質氧含量明顯降低,耐溫能力大幅提升至1700℃。


目前世界上日本的聚碳硅烷(PCS)和陶瓷纖維(SiC/Si3N4)生產能力較強,但均對我國禁銷。日本Nippon Carbon公司和Ube Industries公司是國際市場最主要的SiC纖維生產廠家, 總產量占到全球的80%左右。目前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SiC纖維均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其中Nippon Carbon公司的純SiC纖維(牌號Nicalon)和Ube Industries公司的含鈦、含鋯、 含鋁等類型的SiC纖維(牌號 Tyranno)產量均達到100噸級,且基本保持穩定。因美國將其用于多項高技術領域,其具體應用部件、應用方式和應用數量嚴格保密,兩類產品均對我國禁銷。我國要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必須立足獨立研發,掌握陶瓷纖維制備的核心技術和工藝。


我國是繼日本和美國后又一個能實現連續SiC纖維產業化的國家,目前以第一、二代產品為主, 隨著技術迭代有望迎來彎道超車機遇。國內研究單位主要有國防科技大學和廈門大學,生產廠家主要有福建立亞(火炬電子子公司)和蘇州賽菲。相比進口產品,國產SiC纖維綜合性能不落后于國外同代次產品,且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我國目前的陶瓷基復材處于規模化應用前期,預期伴隨新一代航空航天裝備的放量,有望迎來批量需求。2021年11月11日,全國首個陶瓷基復合材料智能制造園區西安鑫垚陶瓷復合材料有限公司陶瓷基復合材料智能制造園區在西安航空基地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后將極大提升中國陶瓷基復合材料產業智能制造水平,牽引陶瓷基復合材料產業鏈全面自主可控,為國家重大裝備的升級換代提供支撐。碳化硅纖維技術仍在快速發展和迭代,在技術迭代過程中,中國企業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3.6 艦船綜合電推及電磁能裝備


綜合電力系統是艦船動力及能源系統的發展主要趨勢。艦船綜合電力系統(IPES)將相互獨立的機械推進與電力系統,以電能的形式合二為一,通過電力網絡為船舶推進、通信導航、特種作業和日用設備等供電,實現全船能源的綜合利用。開展綜合電力系統技術的研究,對艦船的總體設計、動力系統的優化、隱蔽性的提高、作戰方式的選擇以及高能武器上艦都具有顯著的軍事意義和經濟價值。航母電磁彈射、潛艇泵噴推進、高能武器裝備的應用都依賴于綜合電力系統,船舶綜合電力系統首先應用于軍事領域,并逐步在民船中推廣。


綜合電力系統是電磁彈射列裝航母的必要條件。艦載機彈射裝置可大幅增加航母作戰效能,未來電磁彈射將逐步取代蒸汽彈射。綜電系統是將電磁彈射應用到常規動力航母上的關鍵,電磁彈射系統彈射飛機時,峰值功率超過10萬千瓦,常規動力航母通過艦上發電機直接供電是不現實的, 因此需要強大的綜合電力系統作為保障。電磁彈射系統必須以綜合電力系統為基礎,通過儲能分系統和能量管理分系統實現能量的零存整取,從而實現電能的瞬時大功率輸出。


圖片

泵噴推進技術能有效提升潛艇隱蔽性,無軸泵噴有望成為泵噴技術未來發展方向。潛艇泵噴推進技術由于槳葉外緣與電機轉子連接,將槳葉的高壓和低壓區隔離,不易形成渦流和空泡現象,能夠有效提升推進效能和降低振動噪聲。采用無軸泵推技術后,直接去掉了推進軸,由發電機發電直接驅動無軸泵推器內部的電動機旋轉,可以節省大量艇體空間同時有效降低艇上機械噪音。


無軸泵推裝置的結構特點是每一片槳葉都具有自己的推動部件,而裝置的外殼就相對一個電機的定 子、槳片則相當于電機的轉子,這樣只需要提供電力就能夠使得槳葉轉動起來,進而產生推進力。由于減少了中間的傳動環節,不僅簡化了驅動機構組成,而且更重要的是減少了一個機械噪音源, 對于提升潛艇靜音性能有極大幫助。該技術的關鍵就是電機,一定程度上依賴綜合電力控制技術對艇上的電能進行更精確、更有效率的分配,從而確保無軸泵噴推進裝置的高效運作。


電磁軌道炮能夠大幅突破傳統艦炮的炮口初速,是提升現代海軍作戰能力的重要手段。冷戰后, 美國海軍提出了“由海向陸”戰略,對陸火力支援能力需要大幅提高,電磁軌道炮的全新發射機理使其能有效突破傳統艦炮的炮口初速,從而能夠顯著增大射程,成為滿足美國海軍作戰需求的有效解決方案。美海軍對電磁軌道炮的性能要求主要包括:早期炮口動能20~32兆焦,后期達到64兆焦,炮口初速大于2500米/秒,射程200~370千米,射速6~10發/分,導軌壽命1000發。而一般艦炮速度只有1公里/秒,因此其攔截和攻擊能力要大大優于現有的艦載導彈和火炮。


與電磁彈射類似,電能武器依靠電磁場產生的安培力獲得動力,歸屬電磁發射技術大類。電磁軌道炮由兩條平行軌道和沿軌道滑動的電樞構成,兩條軌道與電源相連,電樞位于兩根軌道之間,傳導電流并推動炮彈運動。當大功率脈沖電源快速放電時,瞬間強電流從一根導軌流入,經電樞后從另一根導軌流出,同時在兩根導軌間形成強磁場,磁場與流經電樞的電流相互作用,產生強大的洛倫茲力,推動電樞和彈丸運動。電磁軌道炮同樣以艦船上儲存的電能為動力來源,利用電磁力沿導軌將彈頭加速發射出去,基本原理與電磁彈射一致,但使用的是直流電。除此電磁炮外, 以船舶綜合電力系統為核心的高能裝備還包括電磁阻攔、激光炮、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等。


圖片

綜合電力系統及電磁能技術是中國與美國并駕齊驅的重大技術領域。雖然美國最早在其主戰艦艇上完成綜電系統及相關技術的實用化,但由于設計時間均在20世紀80~90年代,因此其電制均采用研制難度不大的交流低頻電制,無法滿足現代高能武器和設備的裝配應用。因此美軍在《海 軍電力與能源系統技術路線圖》規劃中,提出由低頻交流電制逐漸向中壓直流電制過渡的發展路線。我國的艦船綜電技術起步雖然晚于美國,但在2003年首先提出中壓直流綜合電力技術路線, 并在馬偉明院士的帶領下用10年時間成功解決一世界公認的重大核心技術難題,使我國全電化 艦船技術一舉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合電力系統及電磁能技術成果轉化加速產業化進程,市場空間巨大。國內軍用市場方面,按照2030年以前我國建設4個航母作戰群,對標“尼米茲”級航母作戰群造價,以及DDG1000綜合電力系統價值量占比,預計我國艦船綜合電力系統平均每年產生64億元市場需求,航母電磁彈射每年產生18億元市場需求。全球市場方面,全球船用電力推進系統市場規模將由2013年的26億美元增加至2024年73億美元,且民用市場占比會逐步增加。國內生產的電力推進船舶在發展初期(2008-2011年)國產化率不到15%,隨著我國相關領域研發水平的不斷提高,2018年國產化率達到了60%,預計未來幾年國產化率還會持續增長,并進入國際市場。

網站已關閉

您的網站已到期,請及時續費
聯系電話:400-606-119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漠河县| 平顺县| 濉溪县| 巴东县| 灵川县| 娱乐| 武城县| 玛沁县| 大悟县| 神木县| 通城县| 晋宁县| 龙泉市| 易门县| 天祝| 英山县| 来宾市| 曲麻莱县| 呼和浩特市| 靖边县| 班玛县| 神木县| 息烽县| 新宾| 集安市| 怀远县| 繁昌县| 繁峙县| 中牟县| 丹棱县| 沽源县| 达尔| 石棉县| 永善县| 蕉岭县| 塔城市| 临夏市| 丹寨县| 太和县| 沂南县| 安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