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直升機營緊盯戰爭之變培養新型軍事人才
軍工資源網 2022年05月19日一位營長的打贏底氣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許浩杰
夜幕低垂,戰鷹歸巢,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一場跨晝夜飛行訓練剛剛落幕。
走下戰機,某直升機營營長薛鋒馬不停蹄奔向營部。隨機復盤,薛鋒逐一對飛行員進行能力評估。
任營長以來,每隔一段時間對全營作戰能力進行一次“回頭看”,是薛鋒的習慣。
從作訓科技術檢查主任到直升機營營長,薛鋒這兩年一直在和時間賽跑。
上任當天,機庫里停放的一架架新型戰機,讓薛鋒喜不自禁。一看花名冊上的人員構成,薛鋒又壓力頓生。
與飛行員談心摸底數,針對“短板”訂計劃,緊盯作戰探路子……從此,薛鋒的工作節奏按下了“快進鍵”——
鐵翼飛旋,從朝陽初升到月上樹梢,薛鋒帶領大家練弱項、補短板、強能力。在旅里統一籌劃下,薛鋒帶領飛行員與防空部隊過招、與海軍部隊共練、與空軍部隊聯演,航跡遍布南國山林、深海大洋。
斗轉星移,一個“拳頭營”在磨礪中快速成長。在最新的一次“回頭看”中,薛鋒發現,該營又有14名飛行教員通過了資質考評。
“部隊轉型重塑,個人‘鳳凰涅槃’?!闭劦饺藛T能力素質的變化,薛鋒欣慰有加:飛行員賀衛華擔任連主官3年多,帶領連隊解決了多個轉型中的訓練難題;飛行員吳涵擔任營參謀2年,在各項演練中表現不俗;飛行員鮑云羚苦練精飛,被旅里表彰為“強軍標兵”……
從新彈試射到難題攻關,從紅藍對抗到綜合演練……一批批飛行員在磨礪中快速成長,也對制勝未來戰場有了更深思考。
在薛鋒看來,人才向戰轉型的速度有多快,他們打贏的底氣就有多足。
“戰鷹方陣”在轉型中躍升
——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直升機營人才建設新聞觀察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許浩杰

某海訓場,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某營組織實彈射擊訓練。
視角:營連指揮員
關鍵詞:轉變
領航“群鷹”,不僅意味著打頭陣,更需培養敏銳的“頭鷹”思維
“機群呈楔形飛行,僚機如何與長機更好地協同”“山區飛行,怎樣規避雷達探測”……
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飛行準備會現場,直升機營某連連長賀衛華徑直走上臺去,開始規劃航線,而旅指揮員則“退居幕后”,當起了“顧問”。
“與以往相比,營、連單獨編組參加演訓活動漸成常態?!睜I長薛鋒向記者介紹,“這對營連級指揮員籌劃、組織戰斗行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營連長領航“群鷹”意味著什么?薛鋒說,“領航‘群鷹’,不僅意味著打頭陣,更需培養敏銳的‘頭鷹’思維。”
培養“頭鷹”思維有多重要?一次火力突擊演練,讓薛鋒有了切身感受。飛行中,該營抽組的直升機編隊遭遇“敵”強電磁干擾。飛行指揮員迅速反應,多措并舉……戰機編隊卻始終未能突破對手的電磁干擾。
“運用戰機上的新裝備,完全可以擺脫電磁干擾。”演練結束,飛行指揮員進行反思,“一遇緊急情況,腦子里全是電臺!”
這一案例,成為薛鋒關注的焦點:武器裝備在更新換代,戰爭形態在深刻演進,領航“群鷹”的“頭鷹”,如果不轉變觀念,把明天“打什么仗”“和誰打仗”“怎么打仗”搞明白,何談明天戰場上打勝仗?
在旅里支持下,該營開辦了“雄鷹講壇”,從電磁攻防到夜戰夜訓,從空地協同到聯合作戰,邊講邊組織營連指揮員剖析,并結合訓練與演習任務積極實踐。
在此過程中,營連指揮員的“頭鷹”思維漸漸形成。他們在“陣痛”之余,找準了實戰化訓練的突破口——
突出信息制勝。對營、連年度訓練計劃和評分標準進行調整,對信息化程度較高的課目進行細化,展開強化訓練。
堅持數據支撐。讓每一次升空都成為積累數據的過程,在不斷挖潛中為訓練提供數據支撐,決策指揮更加突出“數據當家”。
著眼聯合謀戰。進一步拓寬“朋友圈”,主動與兄弟部隊建立互聯互通機制,共享戰法訓法……
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直升機必須擴大作戰半徑、應對各種情況……該營緊盯明天起跑,聚力體系作戰,圍繞難題攻堅,在訓練場上燃起向戰轉型的熊熊火焰。
盛夏,某海域云飛浪卷。完成編隊實彈射擊任務后,薛鋒帶領機群歸航。沒想到“敵情”在此時出現。薛鋒靈活調整戰機編隊,帶領機群成功突圍,再次為該營向戰轉型的航跡添上一筆。
日落海平,霞光萬丈。臨海望遠,這群營連指揮員的頭腦已很清醒:領航“群鷹”,目光必須緊盯下一場戰爭。

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飛行員研討戰術戰法。
視角:營參謀
關鍵詞:淬火
表面上看是“十指彈琴”,實質上需要能量集中爆發
白云下,海天間,一場綜合演練展開。數架戰鷹低空出擊,精準鎖定目標,導彈呼嘯而出……
捷報傳來,一直守在“中軍帳”內的直升機營參謀吳涵笑逐顏開。
兩年前,吳涵由飛行員改任營參謀,開始了軍旅生涯的新一輪沖鋒。
這注定是一場艱難轉型。與飛行員駕駛戰機不同,營參謀不僅要熟練掌握基本參謀業務技能,還要精通直升機戰術、戰法運用,熟悉各種機型的火力配置和裝備性能,要能站在營級指揮員的角度統籌謀劃、制訂方案。
“工作強度很大?!边@是吳涵任營參謀后最直接的感受。當時,吳涵并沒意識到,這種強度來源于整個陸航部隊的升級轉型。
新戰機列裝,“合成鷹群”初具規模,大強度跨晝夜飛行訓練、多機戰術訓練成倍增加,營參謀需要綜合考慮機長和副駕駛、機長與機長之間的配合程度,了解每個人的訓練動態。
隨著訓練大綱更新換代,訓練課目全面優化升級,營參謀不僅要對照上級下發的標準,制訂翔實的訓練計劃,還要使計劃契合單位實際。新課目、新內容多,需要整理更新的飛行訓練教案數量也“水漲船高”。
隨著陸航使命任務從支援輔助型向主戰主用型轉變,部隊參加演習、比武的機會越來越多,自由空戰、紅藍對抗、體系攻防成為常態,火力協同、指揮協同、保障協同都是營參謀要做的“功課”。
“作為參謀,表面上看是‘十指彈琴’,實質上需要能量集中爆發。”吳涵感嘆,過去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已經跟不上改革強軍的時代步伐。
那一年,上級下發通知,決定選調人員參加新大綱編修集訓,由各軍兵種官兵共同參與,論證戰法訓法的可行性。
這是推開體系之門、邁向聯合戰場的一次新嘗試,也是錘煉參謀人員能力素質的好機會。吳涵當天找到營長薛鋒,主動請纓參加集訓。
剛開始的新鮮感,很快被壓力感覆蓋。學習各軍兵種聯合作戰資料手冊、掌握各類武器裝備性能、編寫涉及各軍兵種的戰法教案……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遠超吳涵的想象:“僅戰術標圖,我就要熟記各軍兵種海量的陌生戰術符號。”
籌劃戰術行動,不僅要綜合考慮氣象、地形等因素,還要考慮與兄弟部隊實現最佳協同,在航線選擇、戰術戰法上尋求最佳方案。
吳涵還記得那次聯合演習。他連續幾夜失眠,一組組數據不斷在腦海中翻騰——
作戰方案一次次調整,又被一次次否定。經過反復考量與修改,作戰方案終于獲批。從情報信息共享屏幕上看到導彈命中目標的那一刻,吳涵覺得“付出的一切辛苦都值了”。
和吳涵一樣,該旅其他營參謀也經歷著一次次“破繭”。從制訂訓練計劃到擬制演習方案,在一次次“燒腦”中,這群營參謀真正找到了參謀的感覺。

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組織夜航訓練。
視角:年輕飛行員
關鍵詞:催化
奮飛藍天,不能沉迷于今天的風景,要加速擔起明天的使命
風卷云涌,鐵翼飛旋。
南國春日,從軍校畢業僅一年的飛行員朱祉睿,駕駛戰機出色完成超低空對地突擊、野外戰術起降等險難課目訓練。
面對朱祉睿的出色表現,營長薛鋒欣慰不已:“這是營里按新大綱施訓,縮短飛行員培養周期帶來的新變化。按以前的組訓模式,要達到他現在這樣的水平,一般需要2到3年時間。”
“新大綱要求,年輕飛行員獨立執行一般任務的時間,比以往提前不少,時間緊、課目多,老組訓模式已經跟不上趟?!毖︿h告訴記者,以前組織飛行訓練,年輕飛行員基數大,受飛機數量、時間、空域等訓練資源限制,容易出現“留守”情況。
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該營根據新大綱要求,將新飛行員成長路徑由“單通道”改為“多開口”,對難易不等的訓練課目,按照“一天多場、一場多域、一域多層”方式同步推進,最大限度盤活訓練資源,使年輕飛行員每周訓練時間及強度密度成倍增加。
“打通人才成長鏈路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贏得戰場決勝的‘關鍵下一秒’。”薛鋒解釋,“如今直升機營指揮崗位更多、教員需求量更大,換茬速度加快,年輕飛行員奮飛藍天,不能沉迷于今天的風景,要加速擔起明天的使命。”
因此,從起步階段,該營就注重培養他們的指揮素質,塑造他們的體系思維、聯合思維能力。
電磁干擾條件下突破重圍、險峻山峰間擺脫雷達追蹤、超低空飛行處置空中特情……連日來,該營開展多場跨晝夜飛行訓練。指揮塔臺內,幾名年輕飛行員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在塔臺開展見習指揮訓練,不僅提升了年輕飛行員的指揮技能,更拓寬了他們的視野?!毖︿h說,每名飛行員在成為見習指揮員之前,不僅要掌握消防、油料、機務、醫療等保障要素專業知識,還要學習軍兵種理論、軍事地形學、作戰標圖等指揮技能。
“責任重了,常常感到現有本領不夠用?!憋w行員吳燕俊坦言,即使是見習崗位,他們也只有加班加點趕著學,才能跟上訓練推進的節奏。
夜色如墨,繁星滿天。走下戰機,該營“雄鷹講壇”如期開講,這一期的主題是聯合作戰基礎理論。學習室內,不僅營連指揮員、參謀在座,不少年輕飛行員也加入進來。
如今,該營將軍事理論、識圖用圖、戰術標圖等多個訓練課目,作為年輕飛行員的“必修課”,逼著他們擴充戰斗力“內存”,著力打牢部隊聯合作戰基礎。
一條條“考場新規”,催逼著年輕飛行員的思維行動向未來戰場聚焦——
考核中,不再只看重年輕飛行員技戰術水平,也同樣突出指揮信息系統運用,突出信息攻防、對地突防。年輕飛行員首先穿越的是“電磁叢林”。
低空飛行、編隊突防,不組織預演,很多年輕飛行員第一次加入編組,也不準先行勘察靶場目標和提前進入考區……
去年,該旅組織海上實彈射擊演練,該營“雛鷹”們不輸老將,將一架架戰機飛到了戰技術性能極限,刷新多項紀錄。
“年輕時期是飛行員的黃金能力增值期,更是走上重要崗位的最佳準備期,跨過去就能超越自我。”薛鋒自豪地說,“雛鷹”時期的“能量儲備”帶來不少優勢,營里一批90后飛行員進入情況快、抗壓能力強、合作意識強。如今,他們已走上指揮崗位,帶領新一批年輕飛行員加速成長。
“起飛就是迎敵,升空就是作戰!”機場上的這行大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今天,該旅“戰鷹方陣”正在這里加力起飛,飛向未來戰場。
(侯向坤、許浩杰攝影報道)
緊盯戰爭之變培養新型軍事人才
■朱江
習主席強調,要按照能打仗、打勝仗要求,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培養作為重中之重,緊緊抓在手里,不斷抓出成效。
新型軍事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戰略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必須只爭朝夕。對照戰斗力標準,眼下有些單位的人才培養工作還存在不少短板。有的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前瞻意識不足,用人育人還在低層次徘徊;有的培養層次不明晰,系統不完備,機制不完善……這些都導致人才培養水平與軍隊建設發展不夠對稱、能力素質與履行使命任務要求不相適應,束縛著我們走向未來戰場的腳步。
各級領導要有全局視野和長遠眼光,辨清方位,找準方向,穩步前行。要加強現代戰爭制勝機理研究,把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轉化為具體的能力素質,樹立明確的目標牽引。區分不同層次、不同專業,按照適度超前原則規劃各級人才建設,實現由應急式、補缺式培養向全方位、成體系培養轉變。
新型軍事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建立科學完善的培育體系。要兼顧好現實急需與超前儲備的關系,全面摸清軍事人才隊伍建設底數;著眼新的形勢任務需要,深化培養機制改革,形成在體系上互為銜接、內容上緊貼需求、模式上協調配套的培養路子,打造指揮、教學、科研等不同類別以及初級、中級、高級不同梯次相互銜接的培訓體系;區分不同層次人員類別,突出重點,因材施教,緊貼實戰、緊貼部隊、緊貼實踐,調整更新訓練課目,突出模擬化、對抗化、實戰化,使理論與實踐、課堂與戰場無縫對接,使人才培養進一步向戰轉型、向戰聚焦。
人才是建軍治軍之本,也是制勝未來之本。搞實戰化訓練、抓軍事斗爭準備,最核心的問題是人才。當今世界,戰爭形態加速演變,作戰樣式深刻變化,誰擁有人才優勢,誰就能掌握未來戰爭的主動權。加速培養適應信息化戰爭需要的新型軍事人才,已成為當今世界軍事競爭的制高點。
時代給了我們最好的機遇,也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打贏未來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必須堅持用戰斗力標準衡量人才培養工作,堅持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實戰化訓練缺什么就研究什么。唯有如此,方能鍛造出堪當強軍重任的新型軍事人才。

(本文刊于《解放軍報》2022年5月19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