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智能時代制海權發展走向
軍工資源網 2022年05月19日作為一個既古老又現代的課題,制海權內涵隨著海上戰爭實踐不斷豐富發展。美國海權學派奠基人馬漢通過對槳船艦隊時代、風帆艦隊時代以及早期蒸汽鐵甲艦隊時代歐洲海上戰爭歷史的分析,得出了通過海上決戰才能奪取制海權的結論,成為西方國家后續爭奪制海權的基本遵循。進入21世紀,以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為標志的產業革命快速發展,戰爭形態向信息化智能化加速演變,加之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全球海洋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等因素的影響,制海權斗爭在地位作用、獲取途徑、主戰兵力、爭奪空間以及作戰方式等方面,與馬漢所描述的制海權斗爭景象相比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地位作用:從“制約戰局”向“塑造格局+”升級
關于制海權的地位作用,馬漢雖然表達了“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世界”的觀點,但其主要認識還局限于“制海權對贏得戰爭勝利至關重要”層面,沒有看到制海權對地區乃至國際戰略格局的深刻影響。事實上,制海權對于歐洲格局塑造的影響在16至18世紀的海上戰爭中已經表現得十分明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在太平洋海戰中戰勝日本,在大西洋策應盟軍贏得大西洋海戰,一躍成為世界海洋強國,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戰后的冷戰格局。
當今世界大國戰略競爭日趨激烈,地區沖突連綿不斷,國際力量對比正發生深刻變化。傳統海洋強國視海洋為固有領地,企圖通過控制海洋進而維護全球霸主地位。新興國家為了打破傳統海洋強國在海洋方向的圍堵遏制,必須擁有更多的海洋行動自由。在此背景下,制海權斗爭地位作用更加凸顯,呈現出向“塑造格局+”不斷升級趨勢,不僅將決定地區格局發展變化,而且在更廣范圍、更大程度上決定著國際格局走向進程。新興國家在與傳統海洋強國競爭過程中,擁有制海權,就能在戰時贏得海上局部戰爭勝利,維護正當合法利益不受侵損,在平時塑造穩定環境,為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發揮支撐作用,進而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促進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系體系早日形成。
獲取途徑:從“以海制海”向“全域制海+”拓展
主戰兵力:從“水面艦艇”向“海洋平臺+”轉變
馬漢是“大艦巨炮”至上主義者。他認為海軍擁有大艦巨炮對于贏得制海權具有決定性作用。受馬漢鼓動,西方列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紛紛加入海軍軍備競賽,企圖通過建造優勢噸位數量的軍艦壓制對方。這一階段,以大口徑火炮和厚重裝甲防護為標志的蒸汽鐵甲戰列艦為列強競相追捧。就在戰列艦大行其道的輝煌時刻,航母橫空出世為海上作戰增加了新的兵力,并悄然改變了制海權斗爭的兵力構成。太平洋海戰中,美日首次大規模運用航母編隊爭奪太平洋控制權。至此,航母取代戰列艦一躍成為制海權作戰的主角。
當前,新技術浪潮此起彼伏,信息技術方興未艾,人工智能撲面而來,新質作戰力量不斷涌現。主要海洋國家在不遺余力繼續發展包括航母在內的大型海上作戰平臺同時,也基于體系作戰要求,按照“海洋平臺+”的理念,組建“航母打擊群”“兩棲遠征群”“驅護艦作戰群”以及“無人作戰群”等兵力模塊,力求通過靈活多樣、高效可靠的主戰兵力兵器運用獲得海上作戰主動權。以航母編隊為例,在“航母+艦載機”層面,艦載機類型更多,作戰性能不斷提升;在“航母+配套兵力”層面,新型驅護艦以及新型攻擊型核潛艇等兵力的加入,進一步鞏固航母編隊在海上作戰中的核心地位;在“航母+支援兵力”層面,各類作戰衛星、無人作戰系統以及能夠用于海空打擊的其他軍兵種兵力的適時運用,形成一體化的海上聯合作戰體系,控制的海域范圍越來越大。

爭奪空間:從“海洋平面”向“立體空間+”擴展
作戰方式:從“海上決戰”向“海上破擊+”嬗變
馬漢在論述制海權時說:制海權就是讓敵人從海上消失。基于這一理論,運用艦隊進行海上決戰成為爭奪制海權的主要方式。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要求,是因為馬漢追求的是絕對制海權,這基本符合蒸汽鐵甲艦隊時代之前的海上戰爭實際。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日德蘭海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大西洋海戰、太平洋海戰等,也都是艦隊“海上決戰”。冷戰期間美蘇兩極爭霸,雙方建設海軍艦隊基本構想仍然是能夠執行遠洋艦隊決戰任務。
如今,信息化智能化海上局部戰爭形態下,追求絕對制海權已不是必然要求,破擊體系成為基本作戰指導。與殲滅戰相比,通過精確打擊癱瘓對方作戰體系獲得局部的、相對優勢的制海權不僅同樣能夠保障戰局順利進行,而且成本代價更低,更利于控制戰局。根據整個戰爭全局需要,奪取制海權作戰需要轉變思路,按照“海上破擊+”基本要求,靈活選擇破擊敵方戰略通道、破擊敵方基地體系、奪控海上要域要道等多樣方式組合,才能確保制海權斗爭精準、穩妥、高效、有力。
保持時間:從“戰時控制”向“平時構建+”延伸
人類對海洋地位作用的認識經歷了四個主要歷史階段。一是“興漁鹽之利、行舟楫之便”的初步認識階段;二是由于生產力發展,伴隨著15至18世紀大航海,人類發現海洋是連接世界的戰略通道;三是20世紀60、70年代,隨著陸地資源趨于枯竭和人口劇增,人們發現海洋是資源寶庫;四是21世紀以來,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群廣泛運用于海洋勘探開發利用,海洋成為國家強大興盛的必爭必保空間。由于對海洋地位作用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爭奪制海權戰略目的發生了變化,導致對保持制海權持續時間需求也相應變化。
以往海上戰爭中,獲取制海權主要是為海上作戰其他兵力提供支援掩護,制海權持續時間從戰爭開始至戰爭結束即可。隨著海洋戰略地位的提升,主要國家需要利用海洋支撐國家強大發展,海上活動的持續時間延長,除了要維護海上航線安全外,還要保護海洋勘探開發、防范海洋利益遭受侵損等,對海洋安全期望值增大。制海權已經從“戰時控制”向非戰爭時期提供安全延伸,除海上戰爭之外,海上兵力預置與威懾、對重要海峽通道的控制以及海洋安全治理都需要制海權作保障。將制海權保障貫穿“平時構建+”海洋活動全時段,成為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然要求。(作者:莊從勇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