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CV關鍵技術進展
軍工資源網 2022年07月20日NGCV關鍵技術進展
美國陸軍正加快推進改進型“布雷德利”戰車軍械、傳感器、防空系統和定位系統的技術交付。這是美陸軍“雙管齊下”戰略的一部分:既要為未來十年內的短期重大戰爭做準備,又要同時為本世紀30年代及更遠的未來啟動“下一代戰車”(NGCV)工作。這種思路將讓“布雷德利”更好地發現、摧毀敵方目標并保護自己,同時也在推動裝甲作戰車輛的技術創新,助力美軍贏得20~30年后在高強度對抗戰場上的勝利。這就是說,構建NGCV的關鍵技術不是未來時,而是正在路上……
新一代鋁合金裝甲及焊接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武器威力的日益增強,現代戰爭對裝甲車輛的防護和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有良好的抗彈性能,而且還要經受不同地形、環境和氣候條件的考驗,甚至要能水陸兩用、空運空投。因此,裝甲車輛防護材料還要求具有輕量化、抗沖擊性能好、力學性能及加工性能好、機動性好、耐腐蝕性好以及防不同種類反坦克武器攻擊的能力,這大大促進了裝甲防護材料的發展。鋁合金密度小,易于機械加工、成形、焊接和熱處理,耐腐蝕性能較好,具有良好的綜合性能。另外,鋁合金裝甲系統具有較高的質量防護系數和空間防護系數。裝甲車輛上裝甲材料約占總質量的25%~30%,在同等防護水平下,若采用鋁合金材料可使質量顯著降低。

鋁的密度是鋼的1/3,鋁合金與裝甲鋼在相同面密度的條件下,厚度為鋼的3倍,其彎曲剛度為裝甲鋼的9倍。因此,采用鋁合金能顯著提高結構的剛度。在鋁合金中加入適量的合金元素可提高材料的強度,也可通過加工硬化來提高強度,而且還可用熱處理來大幅度改善材料的力學性能,所以鋁合金可用來制造承受較大載荷的結構件和耐高速沖擊的裝甲件。在車體結構設計中,為保障結構剛度而設置的加強筋、加強框架等均可節約省去。裝甲車每減輕1千克,則攜帶需要的動力設備即可減少0.6千克,這又可使車的戰斗全重減少。因此鋁合金在裝甲車輛上的使用可引起“鏈鎖式”的減輕質量效果,在不降低抗彈性能的情況下,鋁合金裝甲材料的使用可減輕質量6%~20%,有的甚至可以達到50%。鋁合金也具有良好的減震效果,可用來制造裝甲車輛的輪輞,以降低啟動和行駛慣性,提高加速性能;同時由于減少行駛過程中的振動,有利于提高裝甲車的運行速度,提高行駛穩定性。裝甲材料必須具備抗侵徹和抗破碎的綜合性能,因此要求裝甲材料應兼有高強度與高韌性。裝甲鋁合金在進行射擊測試過程中,大多數入射角上的面密度均低于裝甲鋼,在抗大彈丸和較高的射速尤其是抗炮彈破片方面,其防護系數均高于裝甲鋼,且鋁合金裝甲的防護性能隨著彈丸增大而增加。鋁合金材料在現代化裝甲車輛上的應用是提高車輛機動性的重要前提之一,鋁合金裝甲材料的應用已經成為裝甲車輛輕量化的主要發展趨勢。所以先進鋁合金裝甲及焊接技術很可能是NGCV關鍵技術的另一個著力點。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目前為止,鋁合金材料在裝甲車輛上的應用經歷了4個階段:第1代是以5083為代表的Al-Mg-Mn鋁合金,第2代是以7039為代表的Al-Zn-Mg鋁合金,第3代是以2519為代表的Al-Cu鋁合金,第4代是以2139為代表的Al-Cu-M鋁合金。1956年,美國對試制的5083和5456進行了抗彈性能測試,之后該系鋁合金納入美國軍用標準,并在M113裝甲輸送車上實現了應用。英國的Alcan公司也研制了類似5083的第1代鋁合金D54S。Al-Mg-Mn鋁合金一般先在350~400攝氏度的溫度下進行熱軋,然后再冷軋以達到要求的強度。但Al-Mg-Mn鋁合金不能熱處理強化,防小口徑彈丸和穿甲彈的效果也差。20世紀60年代,美國開發了可熱處理強化的7039鋁合金,之后列入美國軍用標準,并應用于“布雷德利”步兵戰車上。Al-Zn-Mg鋁合金一般先在450~480攝氏度內固溶處理,然后快速冷卻,之后在90~150攝氏度中進行時效處理來提高材料的強度。該合金可通過軋制、鍛造、擠壓等方式生產,既可提高鋁合金的防護性能,又能使車體便于制造,簡化了工藝,從結構上改進了防護性能。20世紀60年代末,英國開發了不同強度并可焊的7020、7017以及7018鋁合金等,并開辟了采用鋁合金板焊接制造炮塔和車體的先河。Al-Zn-Mg系鋁合金通過適當熱處理后可獲得良好的抗彈性能,但具有一定的應力腐蝕開裂敏感性。為解決抗應力腐蝕,美國研制了具有較高拉伸強度和抗應力腐蝕裂紋性能的第3代裝甲鋁合金材料2519-T87,該合金是一種可替代5083和7039的第3代鋁合金裝甲材料。之后,美國又研制了比前述鋁合金材料具有更加優異的力學和抗彈性能的2139-T8和2195-T8P4,已經成為第4代鋁合金裝甲材料的代表。從這個角度來講,預計重達40-50噸的NGCV采用鋁合金裝甲材料是大概率的可能。事實上,這并不是一種空穴來風的猜測。近日據外媒報道。美軍為NGCV項目研制的采用新制造工藝的原型車體日前運抵阿拉斯加州,準備進行寒帶試驗。報道稱,日前被拍到照片的是兩輛即將進行測試的車體之中的一輛,該車采用鋁合金裝甲,由CTC公司制造。事實上,運往阿拉斯加州進行低溫測試也從一個側面表明NGCV的試驗車體的確是由某種先進鋁合金裝甲材料制成。這是因為在較低溫度下裝甲鋼材料容易出現脆性,影響抗彈性能。而在低溫下鋁合金裝甲不存在低溫脆性的問題,保證了裝甲車輛在高寒地帶仍具有良好的抗彈性能。

據該公司負責人表示,該車的裝甲最厚可達3.25英寸,也就是83毫米,相比之下“布雷德利”裝甲僅有1英寸,即25毫米。而按照美國陸軍的規劃,未來代替“布雷德利”的NGCV自重將達40-50噸。這意味著NGCV很可能采用的是某種結構的裝甲鋁合金層狀復合材料設計。增加裝甲厚度雖然可以提高坦克的防護力, 但同時會增加裝甲車的質量。另外, 均質裝甲通常只對防護某種武器有效, 很難同時對各種反裝甲武器都有效。為進一步提高裝甲車輛的抗彈性能, 同時為防護不同的反裝甲武器, 利用不同性能的材料制成復合裝甲已經成為裝甲材料開發的主要方向。鋁合金層狀復合材料的優點主要有4方面:第一是減小質量,由于復合裝甲的防護系數大大高于均質裝甲,故在同等抗彈能力的情況下,其質量小于均質裝甲。二是減小厚度,復合裝甲抗破甲彈的厚度系數高于均質裝甲,故在同等抗彈能力的情況下,其厚度要小于均質裝甲。三是性能的可設計性,復合裝甲的性能具有可設計性,即在一定范圍內可設計結構和材料,以保證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能得到最佳的抗彈性能。同時,可根據作戰環境及使用部位的不同設計出一系列不同性能、不同質量與厚度的裝甲,從而滿足各種各樣的使用要求。最后一點是結構可變,應用范圍廣,復合裝甲的厚度可變,可用于不同車輛、不同部位,以及各種不同的作戰環境。與單一材料相比,層狀復合結構由于存在阻抗不同的材料內部界面、質量輕、可設計性強以及抗沖擊能力強等特點,近年已成為防護復合材料重要的組成部分。鋁合金層狀復合裝甲通常是由強度較高的鋁合金和強度較低但韌性及可焊性較好的鋁合金組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早些時候,CTC公司先進技術分部經理麥克馬倫就表示,該公司制造的新型車體具備很高的生存能力。這其中該公司獨創的,能夠用摩擦攪拌技術直接焊接整個車體的新型設備非常重要。他表示:“這臺焊接機有26英尺縱向摩擦攪拌行程,垂直方向行程則有13英尺,它只需一次就可焊接完成3.25英寸厚的2000號鋁合金板”。再考慮到2017年9月,CTC公司接到了一份關于“攪拌摩擦焊接制造車體原型”的合同,按照這份美國陸軍坦克與汽車研究發展工程中心(TARDEC)公司發出的合同,該車體將提供用于疲勞,彈道防護和其他測試以驗證這一焊接技術的質量。性能測試時間規定在2017年-2022年之間實施。這意味著NGCV不但采用先進鋁合金裝甲材料,在制造工藝上也有突破。裝甲車輛基本都采用焊接連接,即將裝甲板、鍛件、擠壓件、鑄件焊接組成一個整體。因此,裝甲材料必須具有較好的焊接工藝。裝甲鋁合金焊接方法主要有:鎢極惰性氣體保護焊 (TIG)、熔化極惰性氣體保護焊(MIG)、攪拌摩擦焊(FSW)、電子束焊接 (EBW)、光纖激光焊接 (FLW) 等。TIG焊由于鎢極燒損嚴重,熔深能力弱,只適用于薄件焊接。MIG焊可采用比TIG焊更大的焊接電流,功率大、效率高,適合中厚板鋁合金的焊接。國內對7A52中厚板高強鋁合金進行MIG焊工藝的研究表明,焊縫性能滿足要求,特別適合于中厚板鋁合金焊接。但由于焊縫處形成鑄態組織,焊縫殘余應力較大,7A52鋁合金焊接接頭的力學性能低于基材的性能。用鈧、鋯、鉺復合微合金化的焊絲可使板材焊接接頭性能提高。為減少焊接變形和焊接缺陷,降低殘余應力,攪拌摩擦焊(FSW)被用于鋁合金裝甲材料的焊接中, 焊接接頭的力學性能超過了母材強度的88%、彈道極限值超過母材的85%。對于20毫米厚的7A52鋁合金,攪拌摩擦焊接頭強度比雙絲MIG提高15%左右。
確保跨代優勢
NGCV項目是美國陸軍以科技創新手段來確保跨代優勢的重要舉措之一。背后反映的是其第三次抵消戰略的穩步推進。美國依靠研發高技術武器系統來獲取質量優勢,以此抵消其他國家部隊的數量優勢,這一做法被稱為“抵消戰略”。“抵消戰略”是一個動態、非對稱的競爭思路,著眼于提高美國部隊的軍事效能,重塑戰爭的作戰樣式,改變軍備競爭的游戲規則。

“抵消戰略”是一種創新驅動的動態競爭思想。軍備競爭是對手之間不斷進行戰略互動的過程,競爭參與方根據彼此的實力對比和策略偏好選擇競爭路線和回應行為。軍備優勢會隨著時代環境、技術變化和政策調整等因素發生變化,促使競爭各方不得不動態地調整策略以應對新情況的出現。“抵消戰略”具有動態競爭的典型特征,其思路是根據對手的優勢來選擇己方的競爭路徑。與通過數量累積來平衡對手的優勢不同,“抵消戰略”主要依靠軍事創新來研發比對手更具效率的技術、系統或方法。無論是軍事技術,還是軍事理論或者軍事組織創新,它的本質都是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從歷史軌跡來看,軍事創新無疑是支撐美國運用“抵消戰略”開展軍備競爭的關鍵要素。“抵消戰略”著眼于提高軍事效能,強調在競爭中贏得先發優勢。表面上來看,“抵消戰略”是指憑借質量優勢抵消對手的數量優勢。質量優勢很容易理解為裝備技術含量高、作戰性能優越。然而,“抵消戰略”不是單純地運用高技術建造比對手更先進的武器系統,而是通過部署新研發的裝備來提升己方武器系統的競爭優勢,從而增加它們的戰斗效能。軍事效能是衡量“抵消戰略”實施效果的評價指標,也是該戰略的落腳點。軍事效能是指武裝力量把資源轉換成作戰能力的過程。也就是說,軍事效能取決于在多大程度上把政治、經濟、人力和技術等資源轉換成戰斗力,它已經超越了簡單的武器研發的范疇。同時,軍事效能的高低還取決于競爭優勢大小,這要求競爭方比對手更加具有靈活性,更加能適應外部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在實施“抵消戰略”過程中,美國善于把技術領域的新成果應用到軍事領域,使美國能夠首先獲得技術革新對軍事作戰帶來的先發優勢,拉開與對手的軍事差距。

美軍認為,在技術和創新領域的投資,對于其提高技術優勢以應對正在出現的新威脅至關重要。為了推進國防科技創新,保持軍事技術的領先優勢,2018財年,美國國防部將投資132億美元用于“科學與技術”領域,約占2018財年國防基礎預算的2.3%,比2017財年國防預算的“科學與技術”經費增加5.6%。按支出項目劃分:基礎研究22億美元,應用研究50億美元,先進技術發展60億美元。科技創新投資的重點內容包括:為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 (DARPA)投資31億美元,用于研究革命性技術和高回報值的軍事能力;為國防部牽頭的8個制造創新研究所提供1.15億美元的資金,用于支持國防生產工業創新計劃和國防經濟委員會的工業生產目標;為戰略能力研究辦公室提供12億美元的資金,用于支持跨域聯通系統建設、有人和無人自動化系統編組研究、商業設計和技術的軍事利用等領域的研發……長期以來正是“創新”成為美國維持強大軍事力量的原動力。

美國不僅依靠高額軍費、一流人才、先進技術,不斷進行多個領域“首次創新”,比如在電磁彈射器、新概念武器等方面,涌現出顛覆性的創新變化,與此同時,還通過對幾項現有武器技術重新組合,衍生變形出一種新的作戰平臺或新式武器,進行所謂“集成創新”。恩格斯說過:“兩個陣營都在準備決戰,準備一場世界上從未見過的戰爭……只有兩個情況至今阻礙著這場可怕的戰爭爆發:第一,軍事技術空前迅速地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每一種新發明的武器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在一支軍隊中使用,就被另外的新發明所超過;第二,絕對沒有可能預料勝負,完全不知道究竟誰將在這場大戰中獲得最后勝利。”顯然,面對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形勢,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把寶貴的資源用在軍事創新方面,從技術革新這個原點和基礎出發,依靠自主創新掌握最先進的高精尖武器的核心技術,構筑適應日新月異的武器系統、與時俱進的軍事戰略、作戰思想、軍事指揮和管理體制等,加強武器技術乃至武器概念的創新,努力打破“瓦森納國家群”對我們的技術封鎖,減少資源消耗。
結語
2028年美軍《陸軍構想》認為,美國陸軍的使命依然不變:陸軍作為聯合部隊的一部分,在全頻譜沖突中,通過提供即時、迅速和持續的制陸優勢來部署部隊、展開作戰和贏得戰爭。美國陸軍是能擊敗敵方地面部隊,并無限期地奪取和控制敵方領土、資源和人口的軍種,陸軍任務對國家至關重要。計劃分兩個階段落實其未來10年的發展構想。第一階段從2018~2022年,通過加強訓練、保障彈藥供應等方式,恢復陸軍的戰爭準備狀態,同時研發新型武器裝備,完成六大優先事項的武器裝備研發,以及準備大規模生產。第二階段從2023~2028年,尋求實現新型武器裝備的批量采購,加快推進美國陸軍的現代化。那么作為美國陸軍六大優先事項的武器裝備之一的NGCV,我們能在10年內看到它瓜熟蒂落么?讓我們持目以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