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行星撞擊地球最后警報系統(ATLAS)
軍工資源網 2022年08月22日小行星撞擊地球最后警報系統(Asteroid Terrestrial-impact Last Alert System,ATLAS)是由夏威夷大學天文學研究所(IFA)開發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的小行星撞擊預警系統。它由四臺望遠鏡(夏威夷×2,智利,南非)組成,每晚自動掃描整個天空數次,尋找移動的天體。
系統發展及部署情況
2013年,ATLAS項目獲得NASA近地天體觀測計劃(現屬于NASA行星防御協調辦公室)500萬美元撥款,其中350萬美元用于前3年的建設,150萬美元用于之后2年的運行。
2015年,ATLAS-1望遠鏡在夏威夷大學哈雷阿卡拉(Haleakala)觀測站完成建設。2017年,ATLAS-2望遠鏡在茂納羅亞(Mauna Loa)天文臺完成建設。這兩臺望遠鏡之間距離為158千米,從而盡量避免兩臺望遠鏡同時受到惡劣天氣的影響,并可以更精確地測定出小行星的軌道。
圖表:ATLAS-1、ATLAS-2項目時間表
時間 | 事件 |
2014年 | 簽訂所有大型合同(望遠鏡、相機、支架、外殼、場地等),在Mauna Loa天文臺安裝了一個微型望遠鏡(Pathfinder)以支持軟件開發;完成相機,圍護結構建造以及開發軟件 |
2015年 | 接收支架、望遠鏡、相機等,完成ATLAS-1的建造,繼續開發軟件 |
2016年 | 繼續開發軟件,開始向小行星中心發送觀測數據 |
2017年 | 接收剩余組件,完成ATLAS-2的建造,系統開始全面運行 |
傳統圓頂式外殼; 交換機和光纖; 多臺工業計算機,其中一臺運行windows系統以連接DFM遠程示波器,一臺運行Linux系統并通過專用網絡連接相機控制器; 各種Raspberry Pi微型電腦; Thermo Fisher公司Accel 500循環冷卻器用于冷卻CCD相機; Puregas CDA-10空氣干燥器用于減少鏡頭的水汽凝結; 不間斷電源; 現場監控系統。
指標 | 參數 |
觀測點 | 4個 |
地點 | 夏威夷×2,智利×1,南非×1 |
望遠鏡孔徑 | 0.5m |
望遠鏡焦距 | 1m |
望遠鏡焦比 | f/2.0 |
望遠鏡視場 | 7.4° |
望遠鏡架 | 德國APM Telescopes公司的赤道儀 |
相機 | 美國STA半導體技術公司的STA-1600 CCD探測器(10.5k×10.5k) |
像素大小 | 9μm |
CCD相機工作溫度 | -53℃ |
曝光時間 | 30s |
每晚探測次數 | 75000次(25000顆小行星,每顆3次) |
探測星等 | 20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