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首席試飛員:人在飛機在!
軍工資源網 2022年10月13日萬米高空,鐵翼鵬程。中國空軍試飛員們始終將目光瞄準世界航空發展的最前沿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向世界尖端技術發起沖擊。
多年來,雷強與試飛員一起成功處置上百起空中重大特情創下了人無一傷、機無一損的科研新機試飛研制史上的奇跡。
踏上試飛之路
1980年1月,隨著“科研試飛英雄”王昂、滑俊的英雄事跡在大江南北廣為傳頌,試飛員第一次走進了國人的視界。
1983年11月,中國空軍第一次系統選拔試飛員,雷強從此踏上了試飛之路。
“要飛飛機,首先要了解飛機。”飛機、飛行,組成了雷強的試飛人生。
雷強的日常訓練與一般人不同,他很少借助飛行儀表,都是通過身體感受飛機的姿態變化,摸索著人機合一的“秘訣”。
雷強說過:“我不是天才。但我看飛機是透明的。”凡是要達到這一點的人,沒有在飛機上摸爬滾打20年以上的功夫,誰敢妄言?
一個飛行試驗科目,往往要做上百次,飛完后,每個試飛員都要做一個詳細的記錄,飛行感受是否靈敏,飛機哪個地方需要改進,都要反饋到設計部門進行再修正設計,之后再飛,如此反復,直到找到一組最佳的數據。
偏向虎山行
對試飛員來說,有的特情是意外,有的則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執行殲-7D戰機發動機選型試飛任務中,開始兩次試飛都出現發動機空中停車故障,始終沒有查明原因。為了找到問題癥結,雷強冒著巨大的風險,開始了第3次試飛。
不出所料,飛機剛剛達到1.5倍聲速時,發動機又停車了。因為速度太快、氣流不暢,飛機左沖右突、橫沖直撞。雷強死死抓著駕駛桿、用力蹬舵,用全身的力氣穩住身子、操縱飛機,終于把飛機控制住了。
當時為了把這型發動機的故障找出來,雷強前后共起飛9次、經歷9次空中停車,最終把故障完全排除,為飛機定型裝備部隊搬開了“攔路虎”。
殲10首飛
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對雷強說,
飛機準備好了,就看你的了。
雷強說,只要飛機發動機還在,
無論出現什么情況,
我也會把飛機給您飛回來。
殲10首飛成功后,
雷強流著眼淚走下戰機,
人群中最右邊就是宋文驄。
對于雷強來說,在他30多年的試飛生涯中,殲10的首飛,是最不尋常的。
1998年3月23日,14時28分,雷強開車,發動機啟動。
14時39分,飛機滑向主跑道起飛位置。
雷強頂著油門桿,飛機迅速加速到離地速度,然后呼地一下就起來了!
“通場結束后,我左右壓了壓桿,看看坡度和翻滾響應,又試了試方向舵——一切都是那么輕捷,令人滿意。”
14時59分,安全著陸,首飛成功。
下飛機后,他抱著總師失聲痛哭:“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戰斗機啊!”
2003年12月25日,他作為殲10雙座飛機首席試飛員,成功實現了首飛。
長天的騎士
雷強說:“從物理學上說,飛機是借助升力飛起來的。從精神層面說,飛機是靠試飛員的勇氣和智慧飛起來的。”
在空軍慶祝殲10 試飛成功立功表彰大會上,雷強有一段激動人心的發言:
“感謝試飛為我的人生插上飛翔的翅膀,感謝飛行給我帶來的激情燃燒的歲月。”
在30多年的試飛生涯中,雷強成功處置空中特情近600次、重大特情近百次、意外空中停車40多次,為國家挽回了巨大損失。
雷強參與研制的殲10飛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殲10作為中國航空工業開始走上自主發展道路的標志性機型,又一次開創了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