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制動:持續深化改革 點燃創新發展新引擎
軍工資源網 2022年10月17日中國航空報訊:黨的十八大以來,航空工業制動認真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落實航空工業黨組決策部署,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持續深化國企改革,聚焦“四位一體”“五大戰略”“七大工程”“五大能力”“五化路徑”的“45755”發展布局,不斷落實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舉措,科研生產經營改革發展始終保持穩步向前,黨的建設能力不斷加強,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改革發展目標持續推進,企業綜合實力持續強化,職工幸福指數持續增強。當前,公司科研生產、經濟運行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加強政治領導筑牢高質量發展的“根”與“魂”
航空工業制動牢牢把握“國企姓黨、軍工姓軍”這一根本屬性,深刻理解“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將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建設現代企業制度“一以貫之”于航空制動事業改革發展始終,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與現代企業治理的制度優勢相結合,強化踐行新時代航空工業發展戰略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黨委發揮政治領導作用,精準把握“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職責定位,嚴格定位黨委前置研究討論的程序規定、決策側重點,完善公司黨委議事規則、公司決策清單,明確黨委在決策、執行、監督各環節的權責和工作方式,確保黨委對重點工作、重大項目的政治領導。堅持把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作為重大任務,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全過程、各環節,與董事會“定戰略、做決策、防風險”職能的有機統一,堅持黨的組織力與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的執行力的有機統一,形成各類治理主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不斷鞏固深化黨的政治建設,把穩企業發展方向。
嚴格落實航空工業“1122”黨建工作體系,對焦制度的系統性、準確性、時效性和執行力,通過“留、廢、改、立”,將90多項黨建工作制度修編為40多項,建立了全面從嚴治黨責任清單,構建了上到黨委、下至基層支部委員的責任體系,強化了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
雙融雙促,黨建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黨委始終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公司高質量發展,指導構建“規劃+滾動計劃+運營計劃”的規劃執行體系,為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落地夯實基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全面推行“黨建+”模式,持之以恒地開展“黨建+型號+安全+質量”專項工作,通過型號研制勞動競賽、支部共建、主題黨日、“兩諾三評”、“黨員突擊隊”、“三個一支”等載體活動,充分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將黨建工作的責任延伸到型號研制、生產經營、改革管理等的最前沿,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示范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推動了軍民機型號研制及生產交付等各項任務穩步開展,為公司改革創新發展按下“加速鍵”。瞄準客戶和市場需求,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積極組織指導市場、設計等業務單位黨支部積極開展同主機廠所、外場用戶的支部共建活動,為實現業務目標聚力賦能。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先鋒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堅強堡壘。制動黨委持續以業務工作成效檢驗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實效,切實促進了黨建和科研生產經營工作深度雙向融合、雙向促進,讓鮮紅的黨旗在高質量發展征程上高高飄揚。
持續科技創新不動搖夯實高質量發展之基
航空工業制動積極貫徹落實“一心、兩融、三力、五化”新時代集團戰略,聚焦航空主業、履行強軍首責,堅持創新驅動,錨定“軍機鞏固發展、民機引領發展、非航跨越發展”的思路,對標世界一流航空制動技術,建立制動專業發展模型,持續強化制動技術創新成果落地落實。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以推動國防裝備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堅持自主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大力實施“科技強基”工程,夯實航空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之基。
專業引領能力持續提升。制動組建了以陜西省企業技術中心為龍頭的集設計研發、工藝制造、試驗驗證為一體的總師系統,有效整合技術資源,提升資源效率,構建了符合新形勢下復雜、多學科系統研制需求的正向設計研發體系。以系統工程理念為牽引,構建“項目抓總、總師牽頭、業務支撐、體系保障”的項目管理團隊,組建了多個項目團隊和共性技術團隊,實現“團隊主戰、部門主建”,優化項目管理流程,保證了科研任務按節點積極推進,搭建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項目管理框架。
自主設計建造的多輪系電慣量綜合動力試驗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多輪系綜合動力試驗平臺,使我國具備了剎車系統的全系統集成試驗能力。設計與工藝數字化協同平臺、生產管控系統、自動化噴漆生產線、碳氈碳盤制備生產線等一系列技術改造項目投入使用,產品質量、產能、產量持續提升,不斷滿足客戶需求。
科技成果轉化效果顯著。制動發揮國家博士后工作站、陜西省首批軍民融合示范企業、陜西省和西安市高新技術企業優勢,積極將核心科技向生產力轉化,實現了航空高溫碳基復合材料制造技術向民用領域的轉化,產業鏈從高溫碳基復合材料制造延伸到高溫碳基復合材料預制體制造,鑄造航空機輪技術延伸到鍛造航空機輪技術,具備了與全球領先剎車系統廠商同臺競技的實力。近年來,制動榮獲中國軍民兩用技術應用推進“十大創新項目獎”,摘得“中國軍民兩用技術應用大賽”銀獎,“高溫碳基復合剎車材料產業化應用推廣”項目榮獲中國先進技術轉化應用大賽金獎。
產業結構優化持續升級。制動始終聚焦航空主業,履行“強軍首責”,創新驅動持續發力,核心競爭能力不斷提升。在民機產業領域,瞄準國家民機體系建設總體規劃,推進國內重點民機項目研制工作,同時與國際知名航空企業展開合作,不斷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榮獲“新舟”系列飛機優秀供應商銀獎;非航產業領域,聚焦汽車制動和軌道交通制動,新開發汽車制動產品40項,高附加值轎車產品占85%。300~350千米/時及以上動車組粉末冶金閘片項目研制成功,新型碳基復合材料制動盤成功配套國產新型復興號400公里跨國互聯互通動車組,提升了我國軌道交通科技自立自強創新能力,促進了汽車電子駐車產品、新型碳材料高鐵剎車副等民品項目發展,彰顯了制動在航空剎車材料研究和推廣領域的絕對優勢。
全面深化改革匯聚航空制動事業創新發展之智
制動以“建設隊伍、夯實基礎、培育產業”為抓手,依靠系統性的思維、全局性的視野和協作攻堅的智慧,堅持守正創新,持續深化改革,不斷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邁進。
管理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制動以AOS體系建設為抓手,開展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在研發體系管理、生產運營體系管理、供應鏈體系管理等全流程推廣。完成了18個業務域、190多個流程組、2000多個子流程梳理,形成了反映公司全貌的業務流程清單。以“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陪伴式指導、達標式考評”為實施路徑,積極推動精益生產單元建設,以“先試點,后推廣”為實施路徑,按照試點單元建設的四個步驟(目標定義、單元設計、單元管控、自主運行)開展項目實施,為確保各試點單元建設團隊能夠正確理解精益理念,結合實際開展培訓、現場指導、編制標準文件等方式指導各試點單元開展改善工作。隨著精益工作的開展,10余個項目有序推進,初見成效。航空電子產品廠以提升電子產品電裝工藝技術和質量可靠性為目標,通過精益工廠建設,逐步形成精益改善文化,現場管理水平及人員技術能力顯著提升。航空機輪廠以縮短交付周期,提高產品質量為目標,通過精益工具的應用,從產品分族分類、工藝優化、現場改善等方面入手,通過精益單元建設,各單元在生產交付任務不斷增大的情況下,生產效率顯著提升。航空液壓裝備事業部,聚焦生產交付瓶頸,以典型零件為抓手,從技術改善和現場改善兩方面入手,通過數據分析,制定相應的改善措施,通過精益單元建設,產品物流距離縮短500米,交付周期縮短20天。粉末冶金廠以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產品生產周期為目標,從工藝技術、現場管理等方面入手,通過精益單元建設,產品工序間的直通率FPY由90%提高到100%,模具維修成本降低8萬元,生產周期縮短15天,產量由2000件/天提高到8000件/天。熱表處理廠彈簧精益單元,通過一系列改善工作,使彈簧產品的生產周期縮短5天,生產效率顯著提升,該單元已實現自主運行。復合材料部從產品流程梳理、生產排產、工藝改進、現場形跡化改造等方面推進碳盤精益生產單元建設,梳理產品流程,建立工藝資料及物料清單結構圖,將工藝與生產計劃相結合,實現流程化。以“縮短試驗周期,提升試驗效率”為目標。試驗中心從試驗計劃、工裝、工具、輪胎、工藝規程等方面進行了改善。通過精益單元建設,試驗效率提升明顯,準備工時縮短,輪胎使用數量減少,試驗效率提升40%以上。設備維護中心通過精益改善活動,設備維修時間縮短20%,維修成本降低15%,通過設備改造提高設備利用價值90萬元。
緊密圍繞效率提升,聚焦價值創造,積極構建三級計劃管理體系,計劃管控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實施業財融合,不斷降低項目成本。近年來,制動榮獲航空工業集團管理創新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陜西省國防工業協會二等獎2項。
改革攻堅深入推進。“瘦身健體、三供一業”剝離移交工作順利完成,累計壓減投資企業13戶,法人層級從6級壓縮到4級。一四五醫院、公安消防等社會職能完成剝離移交,退休人員社會化工作順利完成,廠辦大集體完成破產清算;對本部、子公司、項目事業部等采取,采取“一企一策”的不同創新路徑,推進企業治理架構的改革,材料事業部模擬子公司運行和華興汽車制動公司市場化改革按計劃有序推進。
全方位多層次推進《改革三年行動方案》落地落實,圍繞8個重點方面、26個專題任務和66項改革目標按計劃節點完成階段性任務。“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和AOS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公司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合規管理貫徹到公司重點領域流程與制度中。通過優化經營業績考核體系、經濟運行分析等,促進計劃管理效能更加凸顯。積極推進精益管理,實現了由單一“指標”管控向“指標+工作事項”的雙管控轉變。
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明顯。抓住“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這個關鍵,全面推進任期制和契約化,積極落實新時代航空工業人才發展體系落地,在干部管理、選人用人、薪酬激勵等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公司重構員工崗位職級體系和薪酬體系,實施長、家、匠分離,初步搭建集團公司專家、公司專家、青年骨干三級人才體系,為各類人員搭建了較為完善的成長階梯,將職業生涯發展通道與薪酬激勵機制有效融合;公司全面推進新時代航空工業人才發展體系落地;公司以市場化的手段開展人才招聘工作,持續提升招聘人員的質量和數量,35歲以下的員工占比從“十三五”初期的18%提升至24%,人才結構得到優化;公司先后獲批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陜西省博士后創新基地、西安市院士工作站,構建起了“院士、博導、博士后、技術骨干”四位一體的科研團隊,為突破技術瓶頸和人才培養搭建了平臺。
經濟指標日趨向好、軍民產業穩步發展、科技創新成果顯現、智能制造初見成效、質量服務日益提升、改革攻堅持續發力、治理體系循序漸進、政治引領堅強有力、基礎管理保障有效,彰顯了“十四五”航空工業制動高質量開局的良好態勢,展現了全公司干部職工團結拼搏、創新跨越,奮進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劈波斬浪奮楫進,守正創新善作成。在建設航空強國、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新征程上,航空工業制動將以不甘落后的拼勁、鍥而不舍的韌勁、埋頭苦干的實勁,聚焦“一心、兩融、三力、五化”集團戰略,落實航空工業“創新年”工作部署,錨定航空主業、踐行強軍首責,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瞄準科研生產經營主線、聚力深化改革主題、發力改革三年行動收官、做實黨建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積極弘揚“忠誠奉獻、逐夢藍天”的航空報國精神,積極進取、進中創優、優中圖強、強中跨越,奮進“十四五”,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