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團長二丁火箭試驗隊應對高密度發射任務側記
軍工資源網 2022年10月24日夜晚的大涼山,靜謐而悠遠。一道火光劃破天空,由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制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遙感三十六號衛星送入蒼穹。10月15日凌晨,伴隨著火箭發射爆發的隆隆巨響,航天人以實際行動為黨的二十大獻上祝福。
質量是永恒的主題
作為一名已經30歲的“老將”,長二丁火箭最大的特點就是“穩”。“其實我們最近幾發的狀態都是統一的。”長二丁火箭型號副總師蔣贊介紹,“但狀態越是穩定,就越不能放松對質量的要求。”
型號團隊高度重視,對標重大任務工作標準,從設計、生產和試驗全過程加嚴要求,強調工作一次到位、質量一次到位。為了更加全面地開展質量工作,試驗隊此次實行了“三再”模式,即再復查、再驗收、再復核,通過細化和提升工作標準,做到高密度發射和高質量保成功“兩手抓”。
這次任務,試驗隊專門配備了八院運載火箭技術保障團隊。這支專業化、專職化的技術保障團隊承擔著火箭各電氣系統指揮、箭上操作崗位、地面測發控系統崗位以及部分判讀崗位等相關工作。隊員們都稱這支隊伍就像火箭的“保駕團”,保證了火箭的可靠性進一步提升。
每一次都與時間賽跑
“今年長二丁火箭第一次年內任務突破10發。”蔣贊的語氣難掩自豪,“為了適應高密度發射,我們做了很多相應的改進。”
據介紹,從進發射場之前,火箭在總裝流程、工藝等方面就實現了多項新技術的應用,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算上這次,長二丁火箭今年已經發射了11次,有6次是在西昌。”蔣贊說。在總結前幾發任務工作的基礎上,試驗隊進一步開展了發射場工作流程的優化工作。
團隊將發射場工作分為裝配操作、電測判讀和加注發射3個階段:一二級箭體恢復和星箭聯合操作為第一階段,火箭電測和衛星電測為第二階段,氣檢、加注和發射為第三階段。
本發任務,團隊又進一步規范了這3個階段的工作流程,根據不同階段的工作要點對崗位資源配置、風險控制措施等進行區分,工作效率再次得到提升。
如今,長二丁火箭的整個工作周期正不斷縮短。“以星箭聯合操作這一流程為例,6月份那發任務用了3天半,而這一發只用了2天。每個流程都提升一點效率,整體的效率提升就很可觀了。”蔣贊說,“以前我們從火箭總裝到發射,整個流程至少也要70天,而現在這個流程只需要50天就能完成。”
4個月堅守大涼山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一直反反復復,給試驗隊帶來了不小的影響。來到發射場要隔離,回去又要隔離,誰也不愿意讓時間就這樣耽擱了。發射任務不能斷,試驗隊決定留在駐地,而這一留,就是4個月,試驗隊陪大涼山已從初夏走到了深秋。
從6月份進駐西昌以來,到這次已經是第六發了,試驗隊的總裝團隊始終都是同一批人。繁復的工作、封閉的環境、略顯單調的生活,隊員們的壓力可想而知。蔣贊說:“不太忙的時候,我們就想盡辦法活躍氣氛,組織大家看電影、做游戲、打打球,讓大家放松放松心情。”
“畢竟在發射場條件有限,我們只能做到這些。”蔣贊說,“好在大家都很理解,從沒聽見誰抱怨,付出是應當的,航天人嘛。”說到這里,他的笑聲如同大涼山的索瑪花一樣爽朗燦爛。(劉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