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航空航天月桂獎倒計時:月桂獎獲獎人物巡禮
軍工資源網 2022年10月31日第十五屆航空航天月桂獎頒獎典禮將于11月7日在珠海舉辦。
金風過京華,月桂又飄香,又到了頒發航空航天月桂獎的重要時刻。本屆月桂獎頒獎典禮將于2022年11月7日在珠海舉辦,隨著日期的臨近,這項航空航天領域的盛典再次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
首屆航空航天月桂獎始于2005年,由航空工業集團所屬《國際航空》雜志發起主辦,旨在弘揚行業精神、謳歌骨干精英、探索新知前沿,為新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工人、飛行員、航天員和管理人員進行褒獎。月桂獎自創辦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迄今共有98人次、29個團隊獲獎。
第15屆航空航天月桂獎花落誰家,敬請期待!
在2022年航空航天月桂獎頒獎典禮舉辦前夕,《國際航空》回顧了歷屆月桂獎知名獲獎人物的感人事跡,以饗讀者。
||| 顧誦芬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航空工業飛機設計大師
從無到有,他主持建立我國飛機設計體系,推動我國航空工業體系建設。作為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顧誦芬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21年,91歲的顧誦芬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22年被評為“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1954年起,顧誦芬參與組建了中國第一支噴氣式飛機設計隊伍,參與完成了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的氣動設計工作。
1964年,他開始領導殲8飛機的氣動設計工作,并跟隨試飛員三上云霄,解決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關鍵技術,確保了飛機定型。
1981年,他又任殲8II飛機的總設計師,利用系統工程管理方法,把飛機各專業系統技術融合在一個總體優化的機型內。1988年起他領導飛機主動控制技術研究,在國內首次實現不穩定飛機的飛行。1986年以后,顧誦芬擔任航空工業科技委副主任、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在ARJ21、C919、殲10、運20、教9等多個型號研制中擔任技術顧問、專家組負責人或成員,為解決設計與研制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做出了重要貢獻。
||| 孫家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中國航天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專家
孫家棟的一生與中國航天的多個第一密切相連:他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師。他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在他領導下所發射的衛星占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1/3。
孫家棟是我國月球探測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分三個階段的實施方案。他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導思想,確定了工程目標和工程總體方案,對工程各大系統的技術途徑作出重要決策,主持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問題。孫家棟于1985年獲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9年,孫家棟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2019年孫家棟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可以說,孫家棟親歷、見證、參加、領導了中國航天業從起步到躋身世界航天強國的全部歷史進程。
||| 吳光輝
中國工程院院士,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
吳光輝的飛機設計生涯始于1982年,當時他在航空工業部六O三研究所總體室當設計員,并逐漸挑起飛機設計的大梁。2005年,時任航空工業一飛院副院長的吳光輝臨危受命,成為ARJ21飛機總設計師,在該機研發的關鍵階段挑起了重擔,不僅圓滿完成了各項預定節點,而且在飛機設計中體現出了多處創新。
2008年,吳光輝開始擔任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C919研發過程中,每一項技術細節都需要赤手空拳地摸索,前進的每一小步都面臨巨大的挑戰,吳光輝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他總是告誡自己:“每一個環節都不允許出現任何問題,一定要穩扎穩打。”但他并不打算降低飛機的設計標準,認為C919一定要體現出技術的先進性。因為不比其他機型先進,就沒有優勢和市場。終于,C919實現了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飛。2022年9月,作為總設計師的吳光輝透露,C919大飛機取證前的試飛任務,年內將取得民用航空器適航證。每每看到一架架C919飛上藍天,他雖然感到興奮和自豪,但他也明白,中國的大飛機要等到最后的勝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劉傳健
中國民航英雄機長
劉傳健,中國民航英雄機長,2006年從空軍第二飛行學院退役,加入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飛行27年來,劉傳健以過硬的飛行技術、嚴謹的工作作風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
2018年5月14日,劉傳健駕駛航班飛行在9800米的成都上空,突然駕駛艙右風擋玻璃破裂。此時,玻璃碎裂向外四散,駕駛艙門自動打開,座艙失壓,駕駛艙溫度達到零下40度;而且自動駕駛設備出現故障,飛機劇烈抖動,情況萬分危急。憑借精湛技術和豐富經驗,劉傳健在充分考慮地形和安全高度前提下控制航速和航跡,憑手動和目視操控飛機艱難下降,飛機最終安全降落成都雙流機場。面對極限考驗,劉傳健以無一失誤的手動操作,與機組有序配合,確保了119名旅客和9名機組人員的生命安全,創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跡,完成了一次“史詩級”的備降。2018年6月8日,劉傳健被中國民航局、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國民航英雄機長”;9月4日,劉傳健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9月30日,劉傳健及其機組人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2022年,湖北省發生疫情,劉傳健主動請纓,護送四川省第三批醫護人員奔赴武漢。如今,他又有了新職務,擔任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總飛行師一職。
“月桂精神”
弘揚行業精神、謳歌骨干精英、探索新知前沿
Tips:月桂一詞,在中外傳統文化中有杰出、取勝或褒獎勇士之義。中文中的“蟾宮折桂”、英國延續四百年的“桂冠詩人”稱號,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