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聚變突破性進展
軍工資源網 2022年11月07日最近,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CNNC)宣布,中國的“人造太陽”HL-2M托卡馬克創造了新的運行記錄,其等離子體電流超過100萬安培(1兆安培),“標志著向聚變點火邁出了重要一步”。
1、核聚變
萬物生長靠太陽。支撐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切能量來自太陽,而太陽的能量則來自核聚變。
其實,核聚變并不神秘,只要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無限接近,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
然而,原理看似簡單,但要讓聚變反應持續可控,可以說難于上青天。
要實現可控核聚變反應,必須滿足三個苛刻條件:一是溫度要足夠高,使燃料變成超過1億℃的等離子體;二是密度要足夠高,這樣兩原子核發生碰撞的概率就大;三是等離子體在有限的空間里被約束足夠長時間。
這就是聚變界通常所說的“三乘積”中的要素——離子溫度、密度和能量約束時間。
2、中國環流
HL-2M(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由中核集團位于四川省成都的西南物理研究所(SWIP)自主設計和建造,于2019年11月完工,并于2020年12月實現首次等離子體放電。
中核集團表示,等離子體電流強度是托卡馬克的關鍵參數,HL-2M托卡馬克現在的等離子體電流強度超過2.5兆安培,在體積超過1兆安培的條件下運行平穩。
SWIP聚變科學中心副主任、HL-2M實驗負責人鐘武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表示:“這一突破,標志著中國在核聚變研究與開發中向聚變點火邁出了重要一步?!?/p>
該托卡馬克在2021年12月實現了1,056秒的連續高溫等離子體運行,這是當時世界上同類裝置運行時間最長的一次。
SWIP作為中國受控核聚變研發的核心機構,是中國參與國際熱核實驗堆(ITER)的重要支持機構,開發了各種類型的磁約束聚變裝置。
中國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核聚變研究,中國可控核聚變研究與世界幾乎同步。自1955年錢三強、李正武等老一輩科學家提議開展“可控熱核反應”以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1954年,世界上第一個托卡馬克裝置由蘇聯建成。1984年,中國自主建造第一個托卡馬克裝置HL-1(中國環流器一號),是中國核聚變反應研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我國核聚變研究由技術跟蹤變為大型實驗,為中國自主設計、建造和運行核聚變裝置提供了經驗。
1990年代,中國建成HL-1M (中國環流新一號),2002年12月,中國利用德國贈送的一套退役裝置,建成HL-2A(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是目前在中國運行的三大國產托卡馬克之一。
另外兩臺是位于合肥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科學研究所(ASIPP)的實驗先進超導托卡馬克(EAST)和華中科技大學(HUST)的J-TEXT。
3、HL-2M
HL-2M是中國先前型號HL-2A的升級版,HL-2M裝置的建造,是為了研究未來聚變堆相關物理及其關鍵技術,研究高比壓、高參數的聚變等離子體物理, 為下一步建造聚變堆打好基礎。
在高比壓、高參數條件下,研究一系列和聚變堆有關的工程和技術問題。瞄準和ITER物理相關的內容,著重開展和燃燒等離子體物理有關的研究課題,包括等離子體約束和輸運、高能粒子物理、新的偏濾器位型、在高參數等離子體中的加料以及第一壁和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等。
“對于中國人來說,若要在ITER上發揮更多作用,像HL-2M這樣高參數運行的裝置不可或缺,一方面支撐ITER,為ITER開展預先研究、并探索相關物理與工程問題,另一方面就是作為我國可控核聚變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這是承上啟下的重要一步,不可逾越?!眲⒂勒f道,“通常像HL-2M這樣的高參數運行裝置,可被稱為ITER‘衛星’。而全世界正在運行的稱得上ITER‘衛星’的科學裝置不多。HL-2M名副其實?!?/p>
劉永是中核集團核西物院HL-2M負責人。
2022年12月4日14時02分,HL-2M在成都建成并實現首次放電,標志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托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