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空有先進武器卻無法打入國際軍火市場
軍工資源網 2022年11月24日盡管日本推動武器出口的政策已延續多年,但效果寥寥。《日本經濟新聞》21日就抱怨“日本空有先進武器裝備,卻遲遲無法打入國際軍火市場”。
報道稱,在11月6日舉行的海上自衛隊國際閱艦式上,多國政要登上日本“出云”號輕型航母,觀摩日本最新國產潛艇表演連續潛航和上浮、P-1海上巡邏機發射紅外誘餌彈、US-2水上救援機在水面起降。報道感慨地說,“這些日本國產裝備的性能折服了在場的各國外交官、武官和媒體人士”,但它們卻外銷無門。盡管2014年日本政府就通過“防衛裝備移交三原則”,為日本以“保障安全”的名義向海外出口武器裝備鋪平了道路,但至今這些動作并沒有取得日本政府和防務企業期待的成果——被寄予厚望的向澳大利亞出口常規潛艇、向英國出口巡邏機的項目在競標中接連失敗,就連幾乎達成協議的向印度出口US-2水上飛機項目也因雙方意見不一致而告吹。唯一完成的武器出口項目,只有三菱電機與菲律賓國防部簽署的4座警戒雷達出口,總價值約1億美元。
為何日本武器出口如此艱難?原自民黨防衛政務官松川琉依對大型日本防務制造企業進行調查走訪后挑明其中緣由:“之前專注于國內市場的日本武器產量過少,造成價格偏高,而且也沒有建立起以海外出口為目標的生產體制。再加上‘防衛裝備移交三原則’的限制,日本防務企業并不能簡單地將自衛隊自用裝備進行降級后出口,就連樣品也不能對外展示。同時,日本政府也沒有對出口武器的日本企業提供支持。”
相比日本媒體的含蓄,美國《防務新聞》對此問題說得更為直白:“三菱、IHI和川崎重工等日本大型防務企業在努力銷售20世紀的坦克、飛機和艦船。它們需要開發更好的技術來滿足現代軍隊對于無人作戰系統的需求。”例如日本對外推銷的90型主戰坦克是30年前的產品。報道引用北海道拓殖大學教授、國防問題專家佐藤平吾的話說:“人們可能認為日本擁有先進的防務技術,只要嚴肅對待,就可以迅速趕上其他國家并對外銷售武器,但我認為這是錯誤的。問題在于,日本的國防裝備不是一流的。沒有人有興趣以更高的價格購買二流或三流產品。”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防衛相濱田靖一曾多次宣稱“防衛產業就是日本的防衛能力”,表示出要強化國內防務產業生產基礎的意愿。日媒認為,根據俄烏沖突的經驗,一旦沖突爆發,武器彈藥的補充和再生產體制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戰事的進展。
為此,《日本經濟新聞》認為,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保護日本國內的防務裝備生產能力。過去20年間,超過100家日本企業從防務產業領域撤出。相關統計顯示,2020年度的防務相關產業資金總募集額為2.5萬億日元,還不到日本工業生產總額的1/100。同時日本的防務預算中,還要優先劃撥資金用于從海外引進先進戰斗機、無人機和導彈防御系統等項目,對扶持日本防務產業的經費相當有限。
報道提到,強化防務產業已經成為日本政府的下一步重點,如何提高利潤率以吸引日本企業投身防務產業、放松“防衛裝備移交三原則”的限制并建立日本政府與民間合作的體制等相關課題正在加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