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500枚核彈頭,是美軍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最有分量的關鍵詞
軍工資源網 2022年12月01日美國國防部發布了2022年度的《中國軍事力量發展報告》。報告稱,中國正在加快解放軍在機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上的發展,計劃在2027年前實現全軍現代化。而對于解放軍核武庫,美方也在這個報告中給出了自己最新的推算數據。在這篇報告看來,除了積極發展常規軍事力量外,中國對于核力量的建設也被提到了一個極高的優先級。不僅對現有的核武庫進行了現代化與發射模式多樣化的全面升級,核武庫的規模也在不斷增加。
《2022中國軍事力量發展報告》
根據美國國防部的估算,中國僅用了短短1年時間就將核彈頭的數量從150枚提高到了300枚,而如果以當前增長速度計算,中國的核彈頭儲存量很有可能在2035年前增至1500枚,而這個1500枚,顯然也是這篇報告最具分量的關鍵詞。
對于這一系列數據,我們都知道這幾乎都是依托美方現有情報的臆測。但這其實也從側面反映了,他們對解放軍不斷增強的戰略威懾力量的擔憂。
報告中提到的中國核武庫變化
因為在中美兩國之間的綜合國力對比當中,兩國差距最大的地方實際上并不是普通人以為的航母數量,或是隱身戰斗機、轟炸機數量這些常規軍事力量上的差距,而是雙方在核力量上的差距。
中美英三國海空軍事力量對比
我們都知道,作為世界上唯二的兩個超級核大國,美蘇兩國曾在冷戰時期開展過大規模的核軍備競賽,雙方都在生產裝備遠超戰略需求的核武器數量。
這種毫無節制的擴核行為并非單純是為了提高自身一次核打擊與二次核反擊能力,更多地是為了在核武庫規模上超過對方,彰顯國力。
在這種核競賽的影響下,美國的核武庫規模一度飆升到了11000枚,總爆炸當量超過41億噸。盡管這種失控的軍備競賽以冷戰末期美蘇簽署《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而告終,但造成影響卻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
1991年美蘇簽署《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以至于在經過了近30年的裁減之后,截止2020年美國仍有1750枚核彈頭處于部署狀態,2050枚核彈頭作為儲備封存。核武庫規模位列世界第一。
相比之下,中國一直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將核武庫規模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上。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美國統計下的中國核武庫規模始終維持在200個核彈頭左右,也只不過是美國核武庫的零頭而已。
閱兵中的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
正是由于雙方在核武庫規模上存在質的差距,且由于美國一直奉行進攻性核戰略,不僅從未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反而是將核武器當做戰略籌碼對他國進行核訛詐。
以至于當美國進入到長期衰退階段后,為了維持自己在亞太地區的霸權地位,美國甚至開始將中國列為核訛詐對象,在外交場上揮舞核大棒對中國進行施壓。面對這種突變的戰略環境,中國自然有必要根據國家安全需求,重新規劃自己的戰略威懾能力。
畢竟我們的核政策簡單點說就是,“將核武庫規模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當國家安全形勢出現變化時,這個“最低水平”當然也會跟著變化,這其實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
而這種變化恰恰是美國最焦慮的,因為美國的核優勢全都是建立在核軍備競賽時期遺留下來的存量優勢上,而在《削減戰略武器條約》1550枚核彈頭的限制下,美國不僅沒有辦法繼續擴核,反而還需要從2020年的1750枚減到1550枚。
一旦中國真的如美方這篇報告所推測的那般,在2035年前將彈頭數增至1500枚,那么不僅雙方的戰略威懾能力將逐漸趨于均勢,同時美國也將因此徹底失去對中國進行核訛詐的能力。
因為《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是美俄之間的軍控條約,中國并不受限。當然,美國也可以選擇退出《條約》重新挑起核軍備競賽。
發射井中的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
只是這么做的話,一來,美國要面臨現有軍工體系能不能支撐這種大規模擴核的問題。二來,能擴核的又不只有中國和美國,俄羅斯也有理由在這種戰略環境下開始擴核,而且由于俄羅斯本就是奉行“以核立國”的國防戰略,其擴核意愿與需求都要高于美國。
可以說,一旦《條約》作廢,美國面臨的戰略壓力反而要比現在要高。因此,就算美國害怕中國提升自身的戰略威懾能力,接受現實、維持現狀也是華盛頓唯一的選擇。
這樣來看,雖然中國重新定義“符合自己最低戰略安全需求”的核武庫規模,并不等同于中國會如美國預測的那般,將核武庫規模擴張到1500枚的級別。但這個重新定義,卻依舊是最有利于穩定全球戰略安全的決定。
因為當中美俄三國戰略威懾能力互相持平時,任何一方都沒有在短期內獲得力壓其他兩國核力量的能力,更沒有核訛詐其他兩國的資本,整個核威懾體系反而將進入到了一種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