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致初心:“沉浸式”實驗室
軍工資源網 2022年12月05日“沉浸式”實驗室——“沉浸”是完全投入情境,專注于當下體驗的一種狀態。
航空工業制造院以這種“沉浸”理念為核心,創造條件讓科研人員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深耕探索科技創新體制的“試驗田”。
積極探索 先行先試
2018年,制造院從已有專業中,挑選出聚焦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一批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為“試點”,探索打造創新實驗室和重大項目創新團隊的模式,建立“沉浸式”實驗室。
航空工業黨組賦予制造院“努力在高端制造業共性技術發展中成為產業標桿,在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方面發揮核心引領作用,為工業制造能力提升作出創造性貢獻”使命任務,飽含對制造院創新能力與創新成果的期待。
時之所需,必有所為。制造院經過多輪研討論證,確定了“沉浸式”實驗室的建設方案,出臺激勵政策,從各方面著力破解束縛,以體制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動力,釋放科技創新活力與發展潛力,以“試點”方式為全院科技創新工作掛上“作戰圖”。2018年,3個“沉浸式”實驗室正式成立,成為落實國家科研“放管服”的生動實踐。
聚力創新 謀其長遠
“沉浸式”實驗室的最大變革是科研機制的變革,將“能放則放、該簡則簡”的理念深入“沉浸式”實驗室建設,“自主”“信任”“遠見”更成為實驗室發展的關鍵詞。
“自主”是發展的前提。減輕束縛,敢于讓科研人員放手一搏?!俺两健睂嶒炇以诮ㄔO初期,經過充分論證后,確定3~5年的中長期研究目標,3年內不設考核目標,在關鍵階段給予方向性指導,最大程度減少科研人員因“考核指標”帶來的壓力,鼓勵科研人員在謀定長遠目標的前提下積極探索。
“沉浸式”實驗室沒有“領導”,而是由經驗豐富的專家擔任“團隊負責人”。負責人擁有技術路線決定權、團隊成員選擇權和薪酬分配權等,其中最大的亮點便是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
“信任”是不讓經費束縛住創新的頭腦。經費由院科研基金提供,給予充分時間,讓科研人員有能力、有意愿做好事、做成事。
工業軟件實驗室趙倩2018年進入這里工作,她最大的體會就是“和在學校研究室、教研室學習一樣,80%的時間都用來科研”。
工業網絡與自動化實驗室團隊負責人鄒方工作30多年,一直在軟件研發第一線。他認為,在科研探索中應注重體驗高新科技,進而體會技術本質,最后,將高新科技體現在研究中。
某種程度上,“沉浸式”實驗室正是科技創新機制變革力度和深度的折射。
“遠見”是發展目標。聚合人才與資源,就是為了在未來科技競爭中擁有舉足輕重的話語權。失效分析創新實驗室著眼于改進產品,將金屬成形、材料、力學等多個專業融合,科研人員從精深走向全面,共同朝著一個目標努力。
研究員鄧瑛最大的感受就是視角更多元,成果綜合性更強,“以前我們各司其職,現在我們打破專業壁壘,同發展、同進步,視野被打開,形成的報告已經為多個項目提供了有力支撐。”
著眼長遠發展,營造開放的科研環境和濃郁的學術氛圍,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挖掘人才、鍛煉隊伍,鼓勵研究人員自由探索,培養科研人員敢于質疑、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價值創造 成效頗豐
經過5年的努力,“沉浸式”實驗室從“試驗田”變成了“樣板間”。從最初的3個“試點”,到目前組建起10余個“沉浸式”實驗室及創新團隊,在大功率冷陰極電子束源、基于邊緣設備數據采集、智能車間管控系統、自動鋪絲設備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階段性成果,也逐步面向客戶推廣。這些成果通過驗收后,將會在全行業廣泛應用。
今年8月,工業網絡與自動化實驗室首場產品宣介推廣活動在西安舉行,邊緣計算單元和智能人工作業系統吸引了諸多科研人員關注,智能防錯、萬物互聯、外設即插即用等特色充分展現;工業網絡實驗室的MES系統已應用在生產管控系統中;高能束流發生器實驗室產品已進入市場,正朝著高精密、大功率的方向進一步沖擊。
下一步,制造院還將繼續深耕創新領域,啟動首個數字航空創新工場,讓所有“沉浸式”實驗室的成果入駐“新家”,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雙鏈融合”,用實踐檢驗創新能力。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以“沉浸”的理念,夯實目前創新基礎。未來科技高地,璀璨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