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國和一號”非能動核電現代產業鏈
軍工資源網 2022年12月23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盧洪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作為長期工作在一線的核能科技工作者與管理者,我深刻認識到,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要準確認識決定百年變局走向的關鍵因素,牢牢把握戰略主動。
報告指出,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其中,包括核電技術。目前,我國已成功建成世界上最先進的三代核電機組,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和一號”等三代非能動先進核電技術,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整體技術從二代向三代的跨越。
國家電投是“國和一號”現代產業鏈鏈長企業,我們將著力發揮好主體支撐和融通帶動作用,立足大上海、帶動長三角、輻射全中國,全面提升“國和一號”產業鏈完整性、安全性和先進性,到2025年建成“技術上更加先進安全、裝備上完全自主可控、經濟上突顯競爭優勢”的三代核電產業鏈,著力打造新時代大國重器。下一步,國家電投要深刻把握新形勢下打造核電產業鏈的重大意義。
一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報告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刻不容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中央企業“頭號任務”,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二是著力維護產業安全支撐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國家電投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要以研發先進核電產品和打造現代產業鏈為兩大抓手,一邊維護產業鏈安全穩定,一邊積極拉長長板優勢,持續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三是全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雙碳”目標。報告要求,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確保能源安全。能源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核電作為重要的基荷能源,可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和能源保障,同時核能也是我國北方地區冬季供暖的熱源。去年,山東省海陽市成為我國第一個冬季零碳供暖城市。國家電投要在確保絕對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保障能源安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下一步,我們要在把準產業鏈建設方向上全力取得新突破。針對產業鏈存在的35個關鍵問題,部署10大工程、31項重點任務和102項具體舉措。到2023年,全面解決產業鏈“卡脖子”問題,實現100%設備國產化;到2025年,確保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基礎軟件等實現國產化,產業鏈先進性和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到2030年,三代非能動核電技術型號創新100%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鏈體系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
“國和一號”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符合國際最高標準、安全性更高、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非能動核電技術,其產業鏈歷經10年初見雛形,支撐我國核電創新能力和產業整體實現由二代向三代的跨越。
下一步,國家電投將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核電技術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施一批核電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高質量建設“國和一號”現代產業鏈,重點做好以下4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強化自主創新,全方位推進國產化攻關。圍繞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堅持底線思維和問題導向,組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攻關,全面實現整機設備和零部件級國產化100%能力,持續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二是推進聯盟建設,構建產業鏈發展良好生態。搭建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強化產業鏈數據集成,推進上海和長三角先進核電產業集群和先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推動技術、產品和地方優勢緊密結合,帶動更多企業參與非能動核電項目建設,促進長三角核電產業協同發展。
三是高標準推進機組建設,支撐構建雙循環格局。強化工程建設牽引,構建國內大循環。積極落實首臺套政策,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促進國產化應用和高端裝備制造升級迭代,持續提升產品性能、降低成本。進一步打通國際循環,發揮中國核電國際競爭優勢、形成示范效應,提升我國科技和產業的全球影響力。
四是強化原創技術策源,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打造非能動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持續研發更加安全、更加經濟、環境更加友好的先進核能型號和技術,形成覆蓋從大到小、從陸到海、滿足更多戰略需求的全方位核能型號譜系,提供更可靠、更多用途、更加智慧的核能系統,構建我國在大國競爭中新優勢,贏得戰略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