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試飛中心:我們自研的數據快速卸載系統真給力
軍工資源網 2022年12月27日中國航空報訊:夜色已深,白日里飛機的轟隆聲已經消失,航空工業試飛中心測試所的數據處理實驗室人影晃動。
“你那架機還沒處理完呢?”“可不,就比老年蝸牛快一點!”兩人漫無邊際地開著Mini700記錄器數據卸載的玩笑,一邊耐心地等待。
第二天,技術骨干呂鵬濤聽說了這個“吐槽”。他的腦海里突發奇想——“要是我能讓它再快些,是不是就能讓大家煩惱少一些?”
想到就要行動,呂鵬濤立刻找來另外幾個技術大佬——邸興、李健、張娟、王錦等人,討論了項目可行性,組成了研發團隊。他們在日常型號工作之余,針對Mini700現有的數據卸載方式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硬件方面存在主機成本高、穩定性差的問題;軟件方面,卸載速度慢,過程不直觀,故障定位難,卸載軟硬件依賴國外技術,解決問題的時間周期長。
“攻克技術上的難點,并將其轉化為產品,順利落地,解決以往工程上的難題,是我感受到的最大的成就感,我想也是熱愛搞技術的人所期望的最大成就感吧。”團隊負責人呂鵬濤如是說。團隊成員都知道,在這樣一個研究領域若想取得突破,面臨著重重困難,但它既符合團隊的創建初衷,也與每個成員的專業所長密切相關。達成一致意見后,團隊便馬不停蹄地高效運轉起來,將高質量申請、完成一項該研究領域的創新項目作為團隊的目標與試金石。
“邸興和我有編程基礎,負責軟件部分。”
“王錦和李健在試驗與實踐的過程中,已經形成自己的一套建模思路,更適合負責硬件搭建。”
“張娟思維流暢、邏輯嚴密,負責報告及相關材料的撰寫。”
……為測試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清晨的閻良剛剛蘇醒,大家已經整裝出發了。到達試驗場地后,每個人都各司其職,顯然是經過多次專業培訓,駕輕就熟。就在大家緊張有序地工作時,太陽的熱浪浸濕了跑道旁試飛人的衣衫。但是大家只是簡單拭去面頰上的汗水,繼續自己手中的工作。緊張地測試場地的安裝完成后,大家又急赴監控方艙車,等待本場試驗機起飛的消息。
終于,近2小時的飛行結束后,團隊僅用半小時就將卸載下來的數據呈現給現場人員。當對講機中傳出此次試驗指揮員“飛行數據有效,今天飛行結束”的指令時,大家才喘一口氣,將全身放松下來。型號課題組對團隊豎起大拇指:“終于不用再等2小時才能看到數據了,你們太給力了!”
獲得數據后,團隊又馬不停蹄返回實驗室,呂鵬濤有條不紊地安排著各項任務。創新過程中,團隊成員對思路模型的構建不斷進行討論,每個階段性成果都會面對面交流,并將階段性成果以小文件的形式交給張娟進行整合。軟件和硬件是該創新作品的兩塊重要部分,將二者梳理整合到一起,離不開“寫手”張娟對兩部分內容的調試,團隊成員內部積極溝通交流,避免了對彼此想法出現理解偏差的情況。經過大半年的奮戰,功夫不負有心人,產品終于通過測試。
“還記得那天是周五,我在外地出差,團隊成員給我打電話說調試通了,我興奮地給分管這塊的主任打電話分享這個好消息。主任也是技術大拿,對技術成果有著同樣的敏感度和關注度,聽到這個消息后,電話里高興得哈哈大笑,都等不及我回單位給他演示成果,掛了電話后就直奔樓上實驗室,讓團隊成員給他演示效果。”呂鵬濤說。
“其實一項技術轉換為產品,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的打磨和雕琢,這個時間可能是一年、兩年,甚至更久。整個過程中,整個團隊都需要耐得住枯燥,受得起挫折,一步一步攻克每個難題。然后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才能把這件事做成。這種喜悅感讓做技術的人心里很受用。”項目成功后呂鵬濤常常跟別人這樣分享經驗。
該套自研的卸載系統打破了國外軟硬件壟斷,將數據卸載效率提高了3倍。它還能對不穩定的現象進行定位,解決了記錄盤識別率低、軟件無法卸載的問題。項目在獲得試飛中心“五小”創新二等獎后,也實現了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