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自研五代機AMCA: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有多遠
軍工資源網 2023年01月11日五代機的發展歷程,伴隨的不僅是世人對“史上最昂貴戰斗機”性能的種種疑問,還有夢想擠進“五代機俱樂部”后來者們的前赴后繼。前不久,印度也加入到五代機研發的梯隊中——在2022年印度防務展上,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公開展示了五代機AMCA的最新模型。
事實上,早在2001年,印度就提出了五代機研制計劃。然而直到2022年3月,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才舉行了五代機AMCA首個部件開工儀式,預示著五代機項目進入原型機制造階段。印度雖然對國產五代機有過長達20多年的逐夢之旅,但從該國“光輝”戰機從概念提出到服役歷經30多年仍然難放光輝的歷程來看,五代機AMCA要想實現制造、試飛、量產、服役等全系列過程,恐怕是一項十分艱難的任務。
先進戰機制造,是對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全面檢驗。從設計理念到技術人才,從合成材料到微電子,從鈦合金部件到芯片,從發動機到基礎電子元器件,無論哪個細微環節出現短板弱項,戰機研發都可能功虧一簣。對于基礎差、底子薄的印度航空工業來說,要想把五代機AMCA從模型變為真正飛上天的戰機,路依然漫長。
印度自研五代機AMCA——
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有多遠
■王笑夢
五代機研制進程緩慢,是否重蹈“光輝”覆轍
1997年9月7日,世界上第一款量產五代機F-22“猛禽”成功首飛,標志著五代機時代到來。
沒過多久,印度空軍與航空工業界對隱身戰斗機研發進行討論,提出研制具有同等戰斗力的新型戰斗機。2001年,代號為“MCA先進中型戰斗機”的預研項目正式啟動,并展示出設計效果圖——外形酷似雙發版LCA“光輝”戰機,采用無垂尾設計以減少雷達反射面積。
然而,印度空軍并不看好這個項目,迫切希望與俄羅斯共同研制T-50隱身戰斗機(蘇-57原型機),軍方的朝三暮四讓MCA研發停滯不前,直到俄印分道揚鑣,他們才要求重啟自研五代機項目。
為此,2008年,印度航空發展局起草了一份詳細工程報告,并在2年后將預研的MCA項目升級為AMCA項目,生產一款雙引擎中型隱身全天候多用途戰斗機。沒過多久,印度航空發展局一名高官宣布,將為AMCA項目撥款20億美元,開發2架技術驗證機和7架原型機,于2017年前首飛。
雖然印度生產過蘇-30MKI、米格-29UPG等戰機,但其本身缺乏最為基礎的飛機設計經驗和完善的型號發展過程。對于基礎差、底子薄的印度航空工業來說,研制五代機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
追溯印度戰機研發歷史,一切有跡可循。早年印度國產“風神”戰斗機,主要來自于德國設計師庫爾特·譚克之手,對印度航空工業戰機研發能力沒有帶來質的變化。當印度提出研制LCA“光輝”戰機時,由于材料、結構、電子、動力、工藝和系統綜合等方面技術短缺,導致項目研發周期持續延長。量產后的LCA“光輝”戰機國產化率依然很低,發動機、雷達、航電等關鍵設備都不得不采取外購。
雖然印度在購買引進西方和俄羅斯先進航空技術和成品方面具有較大便利,但“買買買”的快捷方式并不會提升印度航空工業水平,也難以打造出合格的技術研發團隊,最終導致印度航空工業始終在低水平徘徊。
世界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證明,研制五代機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航空系統工程,并不是畫畫圖紙、造個模型,在國際航空市場上買些部件就能攢出來的。當問題纏身的印度航空工業開始發展五代機時,放大效應將比研發LCA“光輝”戰機更加明顯,項目管理效能低下、經費使用不當、進度嚴重延期、科研人員流失……這些在LCA項目中出現的問題,同樣在AMCA項目中顯現,導致最初預定的2017年首飛時間節點一拖再拖,整個項目再度出現LCA“光輝”戰機研制時的“重度拖延癥”。
“借雞生蛋”為項目研發提速,從長遠來看必然受制于人
眾所周知,航空工業是高技術產業,每一代戰機數字上的跨越意味著性能的成倍提升。相比四代機,五代機具有隱形、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機動能力、超級信息優勢等方面優點,可以有效躲避敵方雷達,突入其領空對戰略目標進行降維打擊。
面對如此巨大的戰場優勢預期,在退出俄印聯合研發五代機計劃后,印度空軍下令航空工業必須實現國產五代機AMCA項目,在“定義”戰機技術方面擁有“完全控制權”。對于印度航空工業來說,這種要求可謂苛刻,這意味著他們必須攻克五代機所有技術難關。
早期,五代機AMCA項目是由印度國防部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旗下的航空發展局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共同負責,后者是印度國防部下屬國營企業。印度航空工業體系最大的特點是研、產分立——先由航空發展局開發和驗證相關技術,并將其工程化,再將相關設計和技術工藝轉交給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協同完成型號研制和使用試飛,并由后者進行批量生產和后續維護升級。
鑒于五代機AMCA項目研制難度極大,印度改變了過去政府主導模式,采用更加開放的公私合營方式,以吸引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到五代機AMCA項目中來。印度允許本土私人資本100%投資國防工業,國防領域的外國直接投資比例也超過了26%。比如,印度塔塔集團成立了主打防務裝備的塔塔先進系統公司,并在美國波音公司授權下為AH-64E“阿帕奇衛士”武裝直升機生產機身,借此積累了一定的航空裝備制造能力。同樣屬于私營企業的印度拉森特博洛公司是俄印聯合研制“布拉莫斯”導彈的印方生產商。有媒體報道,目前共有超過140家公司參與到五代機AMCA項目中來,除了印度塔塔先進系統公司、拉森特博洛公司外,還包括信實國防與航空航天公司、戈德瑞吉航空航天公司和拉克希米機械公司等印度私營企業。
為了進一步給五代機AMCA項目研制提速,2020年9月,印度正式提高了外國投資其國防領域的上限,將外國直接投資國防領域的限制從當地公司股本的49%提高到74%。顯而易見,這種改變會直接影響到印度航空工業的主導權,導致印度本土國防企業與外國投資企業深深地捆綁在一起,在裝備研發、技術使用、項目推進等方面必然會受制于人。
“借雞生蛋”——用別人的錢和技術來提升自身國防力量,看起來很美好,長遠來看必然受制于人。
技術層面面臨多重挑戰,未來前景仍存諸多變數
從現有技術儲備來看,僅憑印度一己之力研制五代機難度很大。20多年五代機逐夢之旅,印度走得分外艱難。從提出各種不切實際的方案,到外形仿制F-22戰機……這期間印度沒有生成過可靠方案。直到2022年3月,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舉行了五代機AMCA首個部件開工儀式,預示著五代機項目進入原型機制造階段。
不過,就先進戰機研發而言,原型機制造僅僅是開始,要想造出性能優異且能夠實戰的五代機,仍有諸多難題需要攻克:
一是隱身涂層技術依然薄弱。作為隱身戰機,雖然AMCA在氣動布局上采用了類似F-22戰機的設計,具有一定外形隱身能力,但隱身涂層技術依然薄弱。印度曾寄希望通過從法國購買“陣風”戰機上獲得雷達吸波材料技術,但目前尚未實現。
此外,與隱身材料息息相關的還有制造工藝問題。隱身材料極其敏感脆弱,加工戰機蒙皮需要很高的工藝水平。目前,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正在制造的LCA“光輝”戰機已經出現蒙皮鋪設公差太大的工藝問題。對于AMCA來說,一個突出的螺釘或一個不匹配的蒙皮翹起,都會導致隱身性能遭受破壞,是否具備高質量的五代機制造工藝,對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總裝車間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二是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存在短板。有消息稱,五代機AMCA將采用印度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自2012年以來,印度電子和雷達開發機構一直在研究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用時10年之久勉強研發出國產新型雷達原型機,近期才搭載在LCA“光輝”戰機上開展測試。受制于國產雷達研制進度緩慢,早期服役的LCA“光輝”戰機只能使用以色列舊式脈沖多普勒雷達應急,而后批次生產的LCA“光輝”戰機換裝的也是從以色列引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國產機載雷達能否研制成功還尚無定論。
從供給側角度看,制約印度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制造的關鍵是氮化鎵的生產。有源相控陣雷達使用的是氮化鎵晶體管TR組件,2017年印度專門批準規劃,投資數億美元建設一座生產氮化鎵的工廠,但直到2020年技術方案才得到初步批準,用于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生產的氮化鎵晶體管TR組件目前只能依賴進口。這個問題對于印度武器裝備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已經服役的海軍“維克蘭特”號航母至今沒有搭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遇見,未來一段時間,五代機AMCA依然會向國外采購有源相控陣雷達。
三是國產先進渦扇發動機研發遙遙無期。五代機AMCA要實現超音速巡航,必須裝有高性能渦扇發動機。印度在航空發動機研發能力方面基礎薄弱。從1986年開始,印度燃氣渦輪研究院就開始研制國產“卡佛里”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計劃用于裝備LCA“光輝”戰機,歷經30余年研發周期,目前也未達到實用水平。期間,印度航空基礎材料和制造工藝不足的問題,導致發動機葉片、渦輪等關鍵零部件設計和制造長期不過關。同時,印度缺乏必需的測試設備,不得不依靠法國、俄羅斯進行發動機測試,這也是發動機研制成本增加、周期延長的主要外因。
有消息稱,五代機AMCA初期版本已經徹底放棄國產發動機,原型機將選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F414渦扇發動機,以保證首飛如期進行。目前,在法國賽峰集團的幫助下,印度燃氣渦輪研究院仍在完善“卡佛里”發動機,希望能夠裝在量產五代機AMCA上,但仍有大量技術難題需要突破。
印度官員表示,當前階段,五代機AMCA項目主要任務是制造5架原型機進行飛行測試。同時,他還公布了從2019年開始五代機AMCA的10年發展規劃路線圖:預計首架原型機于2024年面世,2025年或2026年進行首飛,2029年開始量產。不過,從LCA“光輝”戰機發展過程看,這個路線圖過于樂觀,LCA“光輝”戰機早在2001年1月就完成首飛,但交付部隊一直等到15年后。五代機AMCA比LCA“光輝”戰機研制復雜得多,在原型機還未制造出來的當下談服役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