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沖突、能源危機、戰略博弈,2022年國際核能面臨多場景交織激蕩
軍工資源網 2023年01月12日美國希倫哈里斯核電站
2022年,俄烏沖突下國際核能發展迎來了本世紀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呈現出人類歷史上諸多的罕見態勢,表現出核工業發展史上諸多的鮮明特征。后俄烏沖突時代,世界核能發展或將迎來“第二春”,全球核電或將出現全球性的發展新浪潮。在新的國際環境條件下,核能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啟動一個新發展周期,帶來一個新發展時代。這對我國核能發展也帶來了新發展啟示。
2022年國際核能
發展呈現出三大發展脈絡
一是在核電建設方面,多國表示將新建或重啟核電發展。俄烏沖突爆發后不久,印度表示計劃在未來3年建造10座核電機組,計劃到2030年新建21座核電站;2月,法國宣布計劃新建6座EPR2核反應堆,第一座將在2035年前投入使用,并考慮在2040年左右再新建8臺機組;5月2日,英國首先表示,英國將“每年建造一座,而不是每10年建造一座核電站”,以此新建8座核電機組,2050年核電容量增加2倍,核電占比達到25%,減少對俄能源依賴;10月19日前后,俄羅斯與土耳其就建設土境內第二座核電站開展談判,兩國核能合作或將迎來新局面;10月29日,波蘭總統宣布與美合作建造其境內第一座核電站,增強其能源獨立性,與此同時,11月7日,波蘭與韓國簽署協議,韓國將向其出口4臺APR1400核電機組,推動波蘭核電發展;10月31日,埃及批準開建第二臺VVER-1200核電機組,2030年核電發電量預計占國內發電總量的9%;另外,11月15日前后烏克蘭駐美大使表示,烏美計劃在烏境內建造“小型模塊化反應堆”,這一合作一旦實施,將會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和影響。
二是在核電延壽方面,調整原有核電發展計劃成為多國政策改變方向。2月27日,德國宣布考慮延長最后一個在運核電機組運行壽期,繼日本福島核事故后,時隔11年發出核能發展的積極聲音;3月,比利時宣布2025年廢除核能計劃延后10年,推遲至2035年;3月,芬蘭討論將其首座核電站的2臺VVER-440機組延長運行時間至2050年,當前核電占其國內總發電量的10%左右;8月24日,日本首相表示繼續推進日本核電重啟進程,明年重啟機組數量將從當前的10個增加到17個,運營時間也將進一步延長,此外,還宣布啟動研發和建設新一代核電站反應堆,日本核電政策自福島核事故之后第一次發生重大轉變。
三是在核電運行方面,俄核燃料供應依舊是歐洲多國必然選擇。俄烏沖突爆發后不久,歐盟對俄關閉領空,但3月2日,一架載有核燃料的俄羅斯貨機降落斯洛伐克,因斯洛伐克核電(VVER-440)所需的核燃料均來自俄羅斯,這成為歐盟領空禁止俄羅斯飛機的一個例外與豁免。4月6日,匈牙利為保障國內核電安全,第一次從俄空運核燃料,并聲稱對與核能有關的任何活動限制都會觸及其紅線,充分凸顯了核能對于匈牙利能源安全的不可替代性與不可或缺性。11月7日,芬蘭核電運營商富騰公司(Fortum)宣布繼續使用俄羅斯核燃料,尚無短期變更核燃料供應商的計劃。核電站的安全運行離不開核燃料的安全供應,在特殊場景下,核燃料的供應鏈安全成為世界多國政策選擇的重要考量。
俄烏沖突影響下的國際核能發展呈現出了諸多罕見的特征,第一次在擁有較多大型核設施國家發生軍事沖突,核電站設施第一次遭受炮火攻擊,這不僅反映了俄烏沖突對世界核能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和影響,而且也凸顯了新場景下國際核能發展所表現出的新形態和新范式。
2022年國際核能發展呈現三種場景
核能發展因其極為復雜的技術需求性、極為敏感的政治牽引性、極為普遍的物質放射性,一直以來都是極為審慎而備受關注。從本質上看,核能發展是政治經濟外交安全等多重要素耦合作用的結果。俄烏沖突下的國際核能發展面臨著多重場景的疊加,一方面是戰火下的核電站時刻面臨著被攻擊的威脅,另一方面則是多國紛紛高調宣布大力發展核電;一方面是美西方忌憚俄核燃料供應 “斷鏈”風險,另一方面則是多國推動和加強核能國際合作,多場景交織激蕩是2022年國際核能發展的一個顯性特征。
場景一:軍事沖突下的國際核能發展
俄烏沖突是2022年國際核能發展的最重要場景之一。俄烏沖突以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核能的安全發展問題,從2月份起,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時刻關注著烏境內的核電站設施安全。4月27日,IAEA總干事訪問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設立了“援助團”,防止核電站在戰爭中出現核事故;在扎波羅熱核電站遭到多次襲擊之后,IAEA總干事率領專家組于8月31日到訪核電站,并于9月6日發布了調查報告,呼吁在核電站區域設立“核安全保護區”。在軍事沖突等極端條件下如何確保核電站設施的安全,進而保證核能的安全發展,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議題,無論在何種情境下,安全發展始終是核能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軍事沖突的場景下,保障核電站設施安全是核能發展的首要條件。
場景二:能源危機下的核能發展
在美西方對俄極限制裁的影響下,國際能源價格大幅飆升,能源危機再次籠罩全球。為了應對能源危機,減少對俄能源依賴,確保國內能源供應,歐洲多國紛紛改變或調整原有核能發展政策,開始重新重視核能發展。日、韓等國也相繼表示重視核電發展,提高核電比重等,以緩解能源危機帶來的沖擊。在能源危機的壓力下,重啟或加強核能發展是世界多國的一種應激反應和被動選擇。另外,能源危機也凸顯了核能在能源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核能依憑其固有的資源稟賦和優勢的能源屬性,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擺脫化石能源依賴的重要選項,成為能源安全獨立的重要支柱,成為戰時能源自主可控的重要保障。在俄烏沖突的影響下,全球核電復興步伐大幅加快。
場景三:戰略博弈下的核能發展
核能發展與國家戰略和能源安全密切相關,核能國際合作與國家間政治外交關系密切相關,核能競爭與國際政治安全博弈密切相關。在俄烏沖突影響下,2022年核能發展一直與國家間的戰略博弈緊密相連,歐洲國家為了在與俄的能源戰中贏取有利地位,擺脫俄對歐的能源遏制,重新掀起發展核能的新浪潮。俄憑借其強大的核燃料加工能力和成本優勢,深度融入歐美核燃料供應市場,在美國和歐盟核電國家核燃料供應中長期占有較大比重,這成為俄與美歐戰略博弈的重要抓手。在大國戰略博弈的過程中,核能發展成為彼此較量的籌碼和工具,其對大國博弈的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與此同時,大國博弈也嚴重影響著世界核能的發展進程,一方面影響主要核能大國的政策導向和能源轉型,另一方面也影響核能國際合作,核能國際市場也是大國博弈的重要場域,2022年的核能發展與大國博弈相互建構、相互影響。
國際核能發展的未來趨向
及對我國核能發展的啟示
2022年在多重因素、多種場景的疊加影響下,核能發展與俄烏沖突相互影響、相互交織,國際核能發展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態勢、新特征、新演變。盡管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但核能積極發展的趨勢已然顯現,國際核能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浪潮。
核能發展迎來新機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國際能源署(IEA)2022年7月發布《核電與保障能源轉型報告》指出,核能依然是清潔電力的主要來源,在俄烏沖突下,核能是實現能源供給多元化的最佳選項之一,21世紀30年代核電建設將達到新高潮。加拿大資產管理公司布魯克菲爾德公司2022年9月發布的《核能的新曙光》指出,在2050年凈碳目標下,作為基荷能源的核能日漸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國際核能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2022年11月6日,在埃及舉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上,首次為核能設立了展館,IAEA總干事表示長期運行核電廠將成為對抗全球變暖的重要措施,展現了核能未來發展的新場景。
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是我國既定方針。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要“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這是核電發展第一次寫入如此重要的報告,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于核電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考量。2022年以來,國家對新建核電項目的批準明顯加速,已有5個核電項目、10臺核電機組獲得核準,是近14年以來最多的一年,這充分表明我國的核電發展已進入“快車道”。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到2025年,我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7000萬千瓦,中國核學會表示,到2035年,我國核電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將達到10%,相比2021年翻倍,這也充分表明我國核電發展前景可期。
重視核電發展助力能源安全和“雙碳”目標實現。2022年以來的國際核能發展啟示我們,核能發展關乎能源安全,關于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實現,關乎國家戰略發展,關乎環境安全和全球治理,發展核電有利于確保我國能源安全及實現“雙碳”目標,有利于降低我國對外能源依存度。從中長期來看,全球核能發展不但沒有受到俄烏沖突影響,反而堅定了核電大國和核電門檻國毫不動搖發展核能的步伐與信心。我國要堅持核能發展不動搖,大力優化核行業結構和能力布局,確保我核工業賦能國家能源安全和戰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