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揭示新幾內亞沿岸潛流年際變率的空間差異及其機制
軍工資源網 2023年01月30日新幾內亞沿岸潛流(NGCUC)作為一支重要的太平洋西邊界流攜帶著源于南太平洋的高鹽水團和年際信號穿過所羅門海的復雜地形,通過不同的海峽進入赤道太平洋,對ENSO期間南北半球間的水團分配和暖池的調制具有重要意義。以往的觀測和數值模擬均指出,進入所羅門海的流量和通過Vitiaz Strait、Solomon Strait流向赤道太平洋的流量存在顯著的ENSO信號,但該信號受所羅門海復雜海峽通道的影響以及沿西邊界流上下游的空間演變規律及其機制尚待進一步探究。
近年來,海洋所通過NPOCE國際計劃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在新幾內亞沿岸流域建立了長期連續潛標觀測陣列。基于觀測數據和數值模擬,該研究發現所羅門海上400 m的平均輸送中約54%通過Vitiaz Strait流出,而在年際尺度上通過Vitiaz Strait的ENSO信號(0.84 Sv)要弱于Solomon Strait(1.1 Sv),體現了Vitiaz Strait狹窄地形對年際信號的限制作用。盡管如此,通過Vitiaz Strait的NGCUC仍然攜帶顯著的ENSO信號,該信號在向西輸送的過程中明顯減弱。流量收支分析顯示,在NGCUC向西輸送并逐漸靠近赤道的過程中,與ENSO呈反相關的SEC南分支逐漸匯入NGCUC中,從而減弱了其年際變化強度。此外,El Nino期間NGCUC在溫躍層以上和以下分別表現出順時針和逆時針的跨赤道環流異常,相反的環流異常出現在La Nina期間。這種環流異常不是新幾內亞沿岸的局地特征,而是ENSO循環充放電過程中大尺度環流異常的一部分。該研究揭示了熱帶太平洋西邊界流的重要分量——新幾內亞沿岸潛流在2015-2016年極端El Nino期間的變化規律,闡明了ENSO信號在上下游復雜地形條件下的空間演變特征及其機制,進一步完善了對熱帶西太平洋環流年際變化的認識。
相關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聯合研究合作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圖1(a)上400 m的平均流場以及與Nino3.4指數的相關系數。(b)不同斷面的氣候態平均流
圖2 ENSO期間合成得到的溫躍層以上和以下的環流異常。藍色寬箭頭表示氣候態平均流,紅色和藍色虛線箭頭分別表示順時針和逆時針環流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