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俄企業紛紛參展、下注,印度航展背后的轉向與雄心
軍工資源網 2023年03月03日2023年印度航展于2月17日落下帷幕。這一屆印度航展吸引了約800家防務公司參展,其中90%為印度本土公司。根據官方數據,航展期間達成了200多項協議,價值約8000億盧比(約671億元人民幣)。
歐洲與以色列悉數參展
印度航展期間,歐洲多家企業以及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公司(IAI)等與印度達成項目合作。
英國國防采購部長更是率領了一個由政府與國防工業組成的代表團專門參展,這一代表團囊括了知名的羅羅公司、BAE系統公司、MBDA英國公司和柯林斯航空航天公司等英國防務制造企業。
英國國防采購部長率軍隊和工業屆代表參加印度航展。
BAE系統公司與印度新空間探索和技術公司(NewSpa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ies)合作。根據協議,雙方將探索在下一代無人駕駛系統和相關技術方面的合作機會。
此外,以色列IAI公司在本屆印度航展上展示了“蒼鷺”Mk 2和“蒼鷺”TP無人機的模型,前者已經交付印度軍隊。
IAI還與印度巴拉特電子有限公司簽訂了一項協議,將在印度本土聯合生產LORA(遠程火炮)地對地導彈系統。印度航空公司和以色列ELTA系統公司還簽署了印度未來海上巡邏平臺雷達業務合作協議。
LORA(遠程火炮)地對地導彈。
參展的法國企業包括達索航空和賽峰集團,二者在印度航展展示了“陣風”艦載版本,還有“獵鷹”2000飛機。
航展期間,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與賽峰直升機發動機公司簽署協議,雙方將成立一家合資企業,負責直升機發動機的設計、開發、制造和壽命支持。
印度LCH武裝直升機。
俄美均下注印度
在俄烏沖突依然持續的背景下,俄羅斯依然非常重視本屆印度航展,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聯合飛機公司、阿爾馬茲-安泰航空公司和太空防御公司均有參展。
俄羅斯參展企業展出了包括第五代蘇-57多用途戰斗機、蘇-75戰斗機、伊爾-76MB-90A軍用運輸機、蘇-35、蘇-30和米格-35D戰斗機在內的多種先進裝備,此外還有一系列軍用直升機、無人機、反無人機系統和防空系統。
此外,航展期間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Rostec)還誠意邀請印度,參與蘇-75“將死”(Checkmate)戰斗機項目。
蘇-75
這并不是俄羅斯第一次尋求與印度進行此類合作。2007年,兩國簽署合同,由蘇霍伊和印度斯坦航空工業(HAL)共同探索開發適合印度空軍需求的蘇-57戰斗機。最終卻由于專利共享、研發成本等問題,雙方于2018年終止合作。
近些年來,印度一直在努力提高其自主研發戰機的工業能力,第5代先進中型戰斗機(AMCA)項目已經提上日程,俄印方面基于這一方面的合作自然被擱置。
AMCA
相比之下,在本屆航展上,美國軍工企業則稍顯高調。
首先是參展規??涨?,包括航空金屬聯盟、美國宇航公司、波音公司、通用航空航天公司、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高科技進出口公司、Jonal實驗室、卡爾曼全球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普惠公司和TW金屬等在內的諸多美國企業均有參展。
其次,空中表演和靜態展示中,多款最新防務產品亮相印度航展。美國空軍首次派出兩架F-35A戰斗機參展,并進行了展示飛行。此外,通用電氣表示,要為印度第5代先進中型戰斗機(AMCA)項目提供F414渦扇發動機。
美空軍F-35A戰斗機首次參加印度航展。
近年來,印度一直在擴大其國防裝備進口額度,其中引人矚目的大額采購就購買包括法國的“陣風”戰斗機、美國的“支奴干”和“阿帕奇”直升機、以及M777輕型榴彈炮等。其“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還使用了通用電氣公司的發動機。
多年來,印度的大部分軍事裝備以俄制為主,但在俄烏沖突發生后,多個國家都在觀察中調整自己國防裝備的供應者。
本屆印度航展美國軍工巨頭大規模參展,正是基于捕捉到了這一風向,并希望借此獲得印度更多的下單,讓印度政府在武器裝備項目方面更多地與美國合作。
印度空軍蘇-30戰斗機。
增投資,促出口
近年來,印度國防支出大幅增加,尤其是在武器研制和采購方面的投入。
而根據印度國防預算草案,2023至2024年,印度將把75%的采購預算用于國內項目采購。這意味著幾乎所有外國公司都依靠“印度制造”,通過聯合開發、合作生產或者許可證生產的形式獲得印度客戶。
在這一方針的支持下,在參加此次航展的700家印度公司中,一系列初創公司就展示了針對軍方感興趣的裝備和創新解決方案。
同時,為了幫助印度企業獲得更大市場,在航展期間,印度總理莫迪也表示,要在2024至2025年,將印度國防出口額度從目前的15億美元提升到50億美元。
印度在航空工業乃至防務領域的雄心勃勃是顯然的,但對于長周期產業,還需要倚靠長期一致的政策和資源投入。目前印度的一些先進項目,如而其第5代先進中型戰斗機(AMCA)和雙發艦載戰斗機(TEDBF)項目等,依然存在一些印度式的問題,如項目管理不科學導致的進度滯后、質量不穩定、成本超支等問題。未來印度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