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珍軌道宣告破產:面對SpaceX,在絕望的賽道競爭中崩潰
軍工資源網 2023年04月19日1月9日,維珍軌道公司在進行第6次衛星發射任務時,由于火箭燃料過濾器意外脫落,發動機過熱失效。動力故障使火箭無法正常入軌,最終墜海。該火箭當時攜帶有來自7個客戶的9顆衛星。
此次發射任務的失敗使維珍軌道公司股票市值暴跌,從巔峰時期的35億美元,蒸發到僅有0.7億美元左右。
“宇宙少女”號(Cosmic Girl)發射“發射器一號”火箭。
隨后,維珍軌道公司與多名投資者的談判也陸續失敗。在未能從資本市場中籌措到足夠資金的情況下,維珍軌道公司先是在3月16日宣布暫停運營,隨后裁撤了約85%的員工,最終在4月4日宣布申請破產。
目前,維珍軌道公司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正在努力為自己的衛星發射業務尋找潛在買家。
維珍軌道的空中發射圖景
維珍軌道公司最早是維珍集團的一部分,2017年宣布獨立。
獨立后的維珍軌道公司,主要控制者依然是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他擁有75%的股份;第二大股東是阿聯酋主權財富基金巴達拉,擁有其18%股份。
維珍軌道在2023年1月之前的5次發射任務,均是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莫哈維航空航天港進行的。第6次任務是維珍軌道公司首次從英國康沃爾航天港進行發射。
作為一家創始人是英國人的航天企業,這次發射原本承載著比常規任務更多的意義與期待。但發射完全失敗,最終使維珍軌道公司遭遇了致命的財務危機。
“宇宙少女”號的火箭發射掛架。
維珍軌道公司的核心業務是空射運載火箭,該公司擁有一架基于波音747-400改裝的“宇宙少女”號飛機作為空中發射平臺——它以該機原設計中的備份發動機吊艙掛架為基礎,改裝增加了一個火箭發射掛架。
波音747推出的時代,運輸機的貨艙尺寸普遍有限,無法容納該機使用的超大涵道比發動機。為了解決航空發動機運輸的難題,波音公司在波音747左翼的最內側,設置了一個備份的發動機吊艙掛架。
按照維珍軌道公司的計劃,“宇宙少女”號空中發射平臺,會在發射任務中,搭載重量25噸的“發射器一號”火箭,在15000米高空進行發射。
這一組合可以執行快速、靈活、廉價的小型航天器發射任務:可以把500千克的衛星發射到230千米近地軌道,或者把300千克的衛星送入5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
俄羅斯質子火箭,帶有多枚助推器。
從商業邏輯上講,維珍軌道的業務規劃至少在基本環節上沒有顯著的硬傷。
航天發射過程中最大的能源和成本消耗,主要就來自火箭從零高度、零速度靜止狀態下,加速爬升并離開中低空稠密大氣范圍的過程。
傳統的解決方案,是針對這一過程安排單獨的一級火箭結構,有必要的話再附加額外的助推器;由于技術能力限制,這些昂貴的動力設備都是一次性使用的。
先天的技術與市場優勢
近三十余年來興起的商業航天浪潮,與傳統航天最大的差異就在于降低成本。
目前熱門的兩個技術方向,一個就是以SpaceX公司為代表的火箭自主控制回收,這個路線難度最高,早期并不被看好。
另一個路線,就是以超大型運輸機為空中發射平臺,實施空基發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認為空基發射模式的本質,就是把火箭的最下面級及助推器更換成可以重復降落幾千個架次的超大型運輸機。
由于空基發射并不依賴固定的火箭發射場地,因此它還具備一些非常顯著的額外好處:
“一旦遭遇惡劣的天氣,或者發射窗口存在沖突等因素,作為火箭發射平臺的載機,可以迅速調度到其他擁有大型跑道的航空航天設施。
這種發射地點的靈活性,也使得它可以根據任務載荷的軌道要求,選擇合適的經緯度作為發射地點,從而進一步提高運力效率。”
理論上,只要飛機的采購改裝和使用比較便宜,火箭本身較為可靠且成本控制得力,那么這個模式確實有著商業盈利的潛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航空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恰好為這種模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基礎。
波音787
雙發跨洋大型運輸機的興起,使大量的波音747飛機在運營過程中面臨燃油成本控制上的顯著劣勢。越來越多的航司淘汰了四發飛機,市面上的二手波音747顯著積壓,價格也日漸走低。
一架10年機齡、結構狀態還相當好的波音747,市場價格可能只需要3千多萬美元。與之相比,即使是一枚小型的陸基運載火箭,其最下面級也至少需要數百萬美元的成本。
“發射器一號”火箭的可靠性問題,是維珍軌道公司破產的直接原因。
從維珍軌道公司的多次任務來看,“宇宙少女”平臺本身是成功的,從未導致發射成本失控和任務失敗。第1次和第6次任務失敗的原因,都出現在了“發射器一號”火箭上。
這是一種兩級結構的液氧煤油動力火箭。該火箭的首次發射失敗原因,是火箭向發動機傳輸推進劑的高壓液氧輸送管存在設計缺陷,導致發射過程中斷裂,最終失去動力。
市場變化中的競爭劣勢
只從技術和管理角度來看,對于一家新興的私營航天企業,其最初的火箭發射任務中出現多次失敗是可以理解的——SpaceX在創業早期也出現了連續性的發射失敗,失敗次數甚至比維珍軌道公司更多,一度瀕臨破產。
問題的關鍵在于時間:在經歷了多次研發節點和發射任務推遲后,2017~2023年的維珍軌道公司,已經處于一個資本市場幾乎完全不接受失敗者的背景下了。
SpaceX公司的B1058與B1059號火箭,B1058火箭在2023年初成功完成了第15次發射/回收。
在維珍軌道公司(包含其前身維珍銀河階段)推進業務的同時,SpaceX的進步太快了——火箭主動控制回收技術成熟以后,SpaceX在發射成本、發射頻率、發射載荷能力、火箭可靠性等方面的優勢全面爆發。
自2015年的一次失敗之后,SpaceX的正式火箭發射/回收任務至今沒有一次失敗。僅2022年一年,SpaceX就完成了61次發射/回收。特別是火箭的復用次數屢創新高,目前甚至已經出現了復用15次的火箭。
根據2022年的統計數據,在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上,SpaceX在不斷創造新紀錄。
在SpaceX的襯托下,西方投資者對于航天發射的期待值——無論是成本控制還是發射成功率,都變得非常高,遠非1992~2012年期間可比。
在2017~2023年期間,在SpaceX發射紀錄的對比下,維珍軌道公司低下的任務頻率、高達1/3的任務發射失敗率就變得極其刺眼。特別是該公司的“發射器一號”火箭,本身還是處于傳統設計構型內的產品,并不具備突破性的功能和設計特征。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投資者不僅對維珍軌道公司的技術研發能力、管理能力、商業前景都出現了嚴重的不信任。
甚至相當一部分人都認為,空基火箭發射這個技術路線本身,就已經沒有希望在和SpaceX競爭的情況下獲得市場份額了。這才是維珍軌道公司兩次發射任務失敗后就被迫破產的根本原因。
面對同樣壓力的不僅有維珍軌道,也還有目前的其他一些私營航天企業——SpaceX越是成功,它們面臨的風險也越大。
目前的西方航天發射市場,除了還能拿到國家任務的少數企業比如ULA外,私營航天已經在SpaceX的統治下成為一條近乎絕望的賽道,維珍軌道公司恐怕并不是最后一個崩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