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千山何連超:裝配線上的一萬個日夜
軍工資源網 2023年04月27日一雙巧手,能在“繞組”上“引線繡花”,能在顯微鏡下做“微創手術”,也能在裝配調試時“把脈問診”……這就是航空工業千山裝調中心機電班班長何連超,干一行、專一行,在裝配角位移傳感器時練就的一手絕活兒。
何連超,1989年進入千山,從事這項專門技藝已有30余載、一萬多個日夜。他所專注的角位移傳感器是公司一款長線產品,這些年因為其工藝穩定、質量可靠,一度成為明星產品。
在最開始的時候,這款產品的生產并不輕松。那時候除去部分外購件,大多數零部件均為公司自研生產,對公司科研技術水平和精密加工生產能力都是不小的考驗。
在該產品的生產流程中,繞組部件加工難度最大,精度要求最高。繞線用的合金絲直徑僅有0.05毫米,繞制中要認真觀察排線是否緊密均勻,匝間間隙不能超過一匝線的線徑寬度,容不得絲毫馬虎。
生產初期,大家技術還不純熟,合金絲又價格昂貴,何連超看著因繞線不均而報廢的繞組心疼不已。為了節約生產成本、提高零部件的利用率,他專門練就了一手絕活——對角度不能達到技術要求的繞組,通過電子顯微鏡做挑線增加角度、焊接短路區縮小角度處理。在極小的操作空間下,這無異于一臺高難度的微創手術,稍不留神就前功盡棄。
“挑的時候全神貫注,再緊張手也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顫抖,往往一場下來,后背全濕透了。”面對技術、意志力的多重考驗,通過多年沉淀,何連超將旁人望而卻步的事情變成了自己的專長。
“擇一事、終一生”,這是何連超的堅守。面對時代與技術的更迭,他對學習與創新的熱情卻不曾松懈。
何連超所在的機電班雖然只有3名組員,但為滿足新型裝備的技術指標,班組成員主動實施工藝攻關和裝配技術水平提升,集智發明制作加工精度更高的操作工具,改進操作方法。通過不懈努力,最終將測試總精度由2%提升至1%。
以“技”傳“技”、以“師”樹人,何連超時刻關注著徒弟們的工作動態,實現著技藝的代代相傳。
在他的言傳身教與耳濡目染之下,機電班王偉、張漢石,不僅掌握了該產品的裝配技能,更是做到"一專多能",主動學習、取證,在班組生產任務間隙,主動請纓,承擔部分鉗裝及簡單調試任務,緩解了部門生產壓力。2022年,機電班克服疫情、材料等困難,共生產交付各類角位移傳感器568件,油門桿位置傳感器130件,各類傳感器繞組部件760余件,總計完成產品交付1458件,提交合格率100%。
“我們班長進公司以前是當兵的嘛,有他帶隊,我們這個小分隊相當凝聚和團結,該練兵時練兵,該沖鋒時沖鋒,一切以任務完成為要。”機電班成員王偉說。
“機電班從沒掉過鏈子。”部門領導也對他們給予肯定。
“我們做的是軍工產品,承載的是國防安全的重任,一定要精益求精。”在生產線上扎根三十余載,何連超始終堅守初心,踏踏實實完成好每一件產品。
與他懷有同樣想法的,還有他身邊許多默默堅守的“千山匠人”。“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專注,“偏毫厘不敢安”的一絲不茍,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