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所揭示全球海洋板塊多幕式進水率分布
軍工資源網 2024年01月15日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日祥等,在海洋巖石圈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定量計算了全球海洋板塊水化率的分布,揭示了俯沖帶是海洋板塊,尤其是地幔水化作用的關鍵場所。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水對地球表面和內部的物理與化學過程具有重要影響。海水通過海底的裂縫與斷層進入巖石圈,引起海洋板塊的水化作用(圖1)。在這一過程中,海水導致巖石圈強度降低,并改變地幔性質。此外,水還可以通過改變巖石的壓力和摩擦力來影響地震活動,同時降低地幔物質的熔融溫度和粘度,從而促進巖漿的產生及火山活動的發生。隨后,進入地球深部的海水會被儲存在地球內部,而另一部分會被火山活動釋放回海洋和大氣。因此,海洋板塊的水化過程會影響板塊構造、地幔對流以及地球多圈層物質與能量循環等過程。?
最新研究表明,海水會在大洋中脊-轉換斷層和俯沖帶呈多幕式進入海洋巖石圈(圖1)。研究通過統計與計算全球海洋板塊水化關鍵參數,定量估算了全球海洋巖石圈進水率的分布(圖2)。經計算,全球洋中脊-轉換斷層的進水貢獻率約為31.2%(~7.08×108?Tg/Myr);俯沖帶進水貢獻率約為68.8%(~15.95×108?Tg/Myr)。其中,地幔進水率主要由俯沖帶貢獻。上述成果可為全球海平面變化、地震與火山活動、流固相互作用等提供重要參考。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等的支持。 ?? ?
圖1.?海洋巖石圈水化示意圖。首次水化發生在洋中脊-轉換斷層系統,再次水化發生在俯沖帶
圖2.?全球海洋巖石圈多幕式進水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