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高威脅武器嶄露頭角,將改變戰場規則?
軍工資源網 2024年02月18日近一段時期以來,世界熱點地區沖突不斷,自去年10月開始的巴以沖突外溢效應更是影響至紅海沿岸,也門胡塞武裝襲擊以色列過往商船的反艦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與美海軍護航艦艇的“標準”艦空打得你來我往,頻繁上演海空對決的大戲,雙方目前誰都沒有打算停火。而以色列從去年10月25日開始全面進攻加沙至今,一直深陷在加沙城中難以抽身。
從這兩場沖突中可以發現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現象,在人口稠密且資源匱乏的加沙地帶,雖然被以色列實施陸海空嚴密封鎖超過了16年,且還經常遭受軍事打擊及嚴密監視,但哈馬斯武裝依然能夠組建起比以前更多更大的武器庫。而胡塞武裝在自身僅具有初級工業能力的前提下,結合從伊朗引進的反艦巡航導彈和反艦彈道導彈,直接封鎖了紅海的曼德海峽,把戰術性武器的作戰效用推高到了戰役級甚至戰略級武器的高度。由此可見低成本高威脅武器已經深刻影響著戰爭的走向。

低成本高威脅武器嶄露頭角,將改變戰場規則?
伊朗“見證者”-136自殺式無人機,航程超過1000千米。
低成本高威脅武器時代來臨
卡塔爾半島電視臺在今年1月初播放了一段哈馬斯的視頻,哈馬斯下屬的卡桑旅神秘發言人阿布·奧拜達說,“從子彈到火箭彈再到反坦克武器,所有用于作戰的武器都是在加沙本地制造的”。去年10月中旬,以色列軍方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視頻,展示了據稱是哈馬斯在襲擊以色列時使用的一些武器,并表示“所有武器都是哈馬斯自制的”。一個月之后,以色列軍方還宣布打死了哈馬斯一名重要的武器專家。今年1月,以色列軍方組織媒體參觀了位于加沙地帶中心的一處設施,并稱這是以軍進入加沙以來發現最大規模的武器制造工廠,也從側面印證了哈馬斯武裝力量具備本地生產武器能力。
低成本高威脅武器嶄露頭角,將改變戰場規則?(2)
不過從目前來看,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基礎設施無差別的攻擊可能也給哈馬斯的武器制造和生產提供了部分材料來源。哈馬斯可以對被損毀的房屋和道路等民用設備的材料進行再回收和利用。此外,以色列向加沙發射的部分彈藥未能引爆,這也使得哈馬斯能夠回收利用其中的爆炸材料制造火箭彈。
而此前哈馬斯使用的火箭彈制造成本已經低廉到令人咋舌,火箭彈的燃料是由糖和化肥制成,彈體則是由容易獲得的鋼管材料拼接起來,每枚成本單價約800美元,而以軍“鐵穹”防空系統攔截彈卻要接近5萬美元,而一個連的“鐵穹”防空系統卻高達1億美元,即使不考慮平臺的成本,單發攔截彈就可以抵上91枚火箭彈。
而最近美國海軍“伯克”級驅逐艦上的“標準”-2及“標準”-6艦空導彈在紅海擊落了大量由也門胡塞族武裝發射的無人機、反艦巡航導彈和反艦彈道導彈。截至2月4日美國海軍已經擊落至少68架無人機和19枚反艦導彈。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相比“標準”-2的240萬美元和“標準”-6超過400萬美元的單枚成本,這些被擊落的目標價格卻要便宜許多。
同樣的場景也在俄烏戰場上演著,俄羅斯生產的“柳葉刀”巡飛彈被廣泛用于攻擊烏軍的坦克和其他車輛。據媒體報道,一枚“柳葉刀”巡飛彈成本約為3.5萬美元,其生產也比較容易且高效。德國援助烏克蘭的“豹2”主戰坦克成本約為1100萬美元,且生產周期長。單純從成本角度考慮,德國每生產一輛“豹2”坦克的成本足夠俄羅斯生產314架“柳葉刀”巡飛彈。
而俄羅斯從伊朗引進的“見證者-136”無人機,由于零部件基本使用的是民品,綜合成本更是低到2萬美元不到。而美國援烏的“愛國者”防空導彈,單枚成本高達200萬美元。即便是“毒刺”單兵便攜防空導彈,其造價也需要10萬美元左右,攔截成本高得驚人。以上種種都預示著戰爭中低成本高威脅武器時代的來臨。
低成本高威脅武器嶄露頭角,將改變戰場規則?(3)
巡飛彈在近年來多次軍事沖突中嶄露頭角。
低成本高威脅武器時代的特征
從目前來看,似乎低成本高威脅武器是弱勢一方對占有技術優勢一方的有效應對手段。無論是哈馬斯、也門胡塞武裝,還是實力更強的伊朗和俄羅斯,都在軍事技術裝備上開始重視民用消費級產品,技術裝備的數量上的提高和使用,促使采購價格下降。這樣一來就能使得武器裝備的可及性大大增加,并對技術占優的對手進行相對有效的打擊。
低成本高威脅武器帶來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增強技術劣勢方的戰爭持續性以及提升攻擊效率。當越來越多低廉裝備被拿來應對高科技裝備時,前者將能形成不對稱攻擊能力,可極大的消耗對方高科技、高成本的武器裝備。同時,也對極端依賴高技術裝備的一方奪得戰爭優勢的作戰思路,形成現實而強有力的挑戰。
正因如此,號稱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美國也開始關注低成本高威脅武器。除了依舊大力發展高科技軍事技術裝備外,還對原先研發高新技術裝備的思路進行修正。例如,美軍現役裝備的“杰達姆-ER”衛星制導滑翔炸彈,因其具有造價低、威力大和適裝性好,此前是搭載在美制F-16和F-35等戰斗機上,執行對地面固定、移動以及具有時間敏感性的目標進行有效殺傷。在俄烏沖突爆發后,美軍很快便將“杰達姆-ER”運往烏克蘭,經過簡單改裝后就搭載在烏克蘭空軍的米格-29戰斗機上使用,并已成功打擊俄軍重要目標。
另一方面,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希克斯在國防工業協會上透露,五角大樓已經制定出一份詳細的“復制者”無人作戰系統計劃。旨在通過打造一個廉價、小型、智能化又具有數量優勢的無人裝備系統。從而能夠在短期之內將大量廉價無人裝備快速投入戰斗,隨時更新和補充。
低成本高威脅武器嶄露頭角,將改變戰場規則?(4)
由此可以窺見,無人裝備在戰場上的使用是未來低成本高威脅武器的一個特征。無人裝備可以經得起持久消耗的特點對戰爭雙方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雖然目前俄烏、巴以和紅海沖突在運用無人作戰系統上十分活躍,但卻都是被動使用目前的裝備。而并非根據戰場想定而主動設計,其背后也無強大軍工科研體系支撐。
不過隨著各國能力的提升以及世界工業強國的關注,今后這類低成本高威脅武器很可能在戰場大行其道。屆時戰爭模式也就不再僅局限于提高武器性能,而是盡量壓低武器研制、批量生產和使用成本。畢竟戰爭最后比拼的是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三個要素,誰能經得起長期消耗,誰就接近最后的勝利。
為了對付無人機威脅,地面防空系統開始重視發展反制低成本無人機的能力。
如何面臨新挑戰?
目前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是極少數工業種類齊全的國家之一。憑借工業基礎好、工業種類全,使得自身更有能力做到在高科技與低成本裝備發展上取得平衡。但美國高層在很早以前就提出,經濟發展、軍事實力提升、裝備制造能力都高度依賴工業基礎,而這些年來美方對中國工業發展極為忌憚,開始通過各種手段對中國進行針對性的限制和打擊。由此可見加大力度保護實體工業基礎,為可能到來的驚濤駭浪做好物質準備是當前最重要的國家安全戰略。
而在戰術層面,針對低成本武器擴散越演越烈的趨勢,是否能夠開發出一款成本與之相對應,而技術含量相對更高的武器裝備就顯得尤為重要。在2022年珠海航展上展示的紅旗-17AE武器系統,就披露了“火力支援車”這一全新裝備。該車只有一座帶有防護蓋板的“垂發”,可以共架發射紅旗-17AE現有的防空導彈,也可以發射體積更小、攜彈量更多的防空巡飛彈,可攔截最遠10-25千米的中小型無人機/蜂群。
而在反無人機作戰中,作為信息節點+火力節點的紅旗-17AE發射車,與作為火力節點的“火力支援車”可以靈活配合的。導彈發射車可以實現聯網攻擊,乃至結合其他平臺獲取信息,使用巡飛彈既可以攔截來襲的無人機,更可以對無人機發射站點進行“源頭打擊”。類似這樣的裝備將大大抵消敵方低成本高威脅武器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