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時”航母仍有巨大價值
軍工資源網 2024年02月29日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近日刊發一篇文章,題為《美國海軍航母對中國彈道導彈:誰能贏?》,作者是美國肯塔基大學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高級講師羅伯特·法利。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已經決定將巨額資金投入到“福特”級航空母艦,以取代“尼米茲”級航母。
“尼米茲”級航母自1975年以來一直在美國海軍服役,最后一艘該級航母“喬治·H·W·布什”號于2009年入役。“福特”級航母可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配置一直服役到21世紀末。
就在美國政府決定進行這項投入時,許多分析人士認為,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尤其是中國還有俄羅斯和伊朗的這種系統)越來越大的殺傷力已經令航母過時。如果是這樣的話,考慮到大量高精度彈道導彈的出現,對一系列計劃服役90年的艦艇進行投資可能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過時”描述不準確
與在任何艱難辯論中一樣,我們應該花時間來定義我們的術語,并闡明利害關系。世界各地裝載彈道導彈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可能確實會限制“福特”級航母的有效性,但美國仍然會找到這些艦艇的用途。
我們需要仔細描述我們是如何看待“過時”的。軍事分析人士經常把過時等同于無用,尤其是在為新裝備爭取資金的時候。但這兩個詞的意思并不一樣。在每一場戰爭中,陸軍、海軍和空軍都會使用舊裝備,甚至是古老的裝備。
關鍵是,即使“福特”級航母不能突破先進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它們仍然可以用于其他有用的目的。事實上,自1945年以來,美國航母在其他任務上完全“撈回了成本”,包括在獲得許可的環境中進行打擊,展示國家力量和承諾,以及開展救援行動。對一種任務而言的“過時”,并不意味著對其他海上軍事行動都無用。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人們一直預言航空母艦會過時。蘇聯研發了一套精密的潛艇、傳感器和飛機系統,旨在打擊美國的航空母艦。
美國研發了對抗措施,包括F-14“雄貓”戰斗機,目的是擊敗這些蘇聯系統并分散它們的注意力。由于戰爭從未發生,我們一直沒有機會測試航母航空聯隊對抗圖-22M“逆火”轟炸機的能力。蘇聯人和美國人相互努力對抗,用更先進的舉措來對抗對方的每一項創新。每次迭代都會產生一系列不同的力量和脆弱性;轟炸機在某些方面占了上風,航母則在其他方面占了上風。
下一代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將具有類似的非線性特征。雖然中國導彈可能擁有能打擊美國航母的射程和末段機動性,但導彈防御和電子對抗措施可能會使導彈失效到無用的地步。類似地,反潛技術的改進可以減少或消除航母面對水下威脅時的脆弱性。變得“過時”的航母可能不會一成不變。
可勝任多種任務
大型平甲板艦艇的效用主要來自于它能攜帶和從它上面起飛的各種飛行器。航空母艦作為一個概念之所以能繼續存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除了能突破導彈等進行嚴密防御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之外,航空母艦還能勝任其他任務。
事實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沒有一艘美國航母曾需要直接挑戰這樣的系統。如上所述,航空母艦在各種其他情況下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在過去25年里,美國海軍享有可以幾乎不受限制地進入敵方領空的優勢,并相應地設計了航空聯隊的架構。盡管美國在適應一系列新的反介入威脅方面比許多人所希望的要慢,但第五代和第六代隱形飛機的研發可以幫助恢復“福特”級航母的實用性,即使反介入武器會將航母趕到更遠的海域。
許多世界一流武器很快就會過時。但多種多樣的航空母艦已經挺過很長時間。它們之所以能存活下來,是因為飛機的航程有限,并且固定機場擁有軍事和政治上的脆弱性。這兩個因素似乎可能會持續存在。
然而,可搭載飛機的平甲板艦艇可能會繼續為我們服務,這一點并不意味著強調高強度、高技術戰爭的“福特”級航母代表了美國國防資本的一項理想投資。大型航母的弱點是真實存在的,美國需要糾正這些問題,或者考慮另一種運送武器的方式。(編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