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試射洲際導彈可能引發(fā)核軍備競賽?美媒警告:核時代最危險的標志!
軍工資源網 2024年03月19日印度國防研究與發(fā)展組織(DRDO)11日晚間宣布成功試射“烈火5”洲際導彈的消息后,引起了全球軍事觀察家的普遍重視。美國科學家聯(lián)合會導彈與核武器專家漢斯·克里斯滕森12日表示,印度這次發(fā)射的“烈火5”洲際導彈外形出現(xiàn)明顯變化,配備有多彈頭獨立瞄準再入飛行器(MIRV),標志著印度核能力的重大發(fā)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2日稱,“烈火5”洲際導彈的這次成功發(fā)射意味著印度加入世界頂級核大國的行列。
最新試射的“烈火5”導彈(左)與舊型號明顯不同。
印度高層紛紛表態(tài)
DRDO通報稱,11日從印度南部奧迪沙邦的阿卜杜勒·卡拉姆博士島成功試射了一枚印度國產“烈火5”洲際導彈。印度國防部隨后在聲明中表示,該導彈在遠距離飛行后準確命中了位于印度洋的目標海域,遙測設備和雷達站對導彈彈頭進行了追蹤,本次試射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
這次成功發(fā)射獲得了印度高層的集體稱贊。印度總理莫迪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為DRDO科學家執(zhí)行此次任務感到驕傲,這是印度自主研發(fā)、具有MIRV能力的‘烈火5’導彈的首次飛行試驗。”印度國防部長拉杰納特·辛格也向DRDO科學家和試驗團隊表示祝賀:“印度為他們感到驕傲。”印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稱,“這是我們國家重要的一天”,這項技術的突破將“進一步加速莫迪主張的‘自力更生的巴拉特(印度)’的愿景”。
CNN稱,根據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導彈防御項目的數據,“烈火5”導彈的射程超過5000公里,“將中國和巴基斯坦等印度競爭對手完全納入這種武器的射程之內”。據介紹,“烈火5”是印度自行研發(fā)的三級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采用公路機動發(fā)射方式,能攜帶1.5噸重的彈頭。印度方面一直將“烈火5”稱為洲際導彈,但從其射程而言,5000公里的射程僅算得上遠程導彈。此外,“烈火5”導彈制導系統(tǒng)和核武器小型化系統(tǒng)長期不成熟,此前只能搭載一枚核彈頭,作戰(zhàn)效能有限。
但對于印度而言,“烈火5”導彈是建立印度核威懾體系的重中之重。2012年4月19日,該導彈首次試射取得成功,打擊范圍比印軍當時射程最遠的“烈火3”中程導彈超出一倍。但該導彈此后一直處于研制階段,平均每年發(fā)射次數還不到一次,此前最近的試射是在2021年10月。由于印度至今仍沒有宣布“烈火5”導彈正式服役,外界猜測印軍對其性能可能并不滿意。
可打擊多個目標
美國科學家聯(lián)合會網站12日稱,DRDO發(fā)布的“烈火5”最新發(fā)射照片顯示,它與早期試射的同型導彈相比,外形已出現(xiàn)重大改變。尤其是彈頭部分的整流罩從原來的尖形變成了鈍頭形,與美俄等國的洲際導彈外形相似。克里斯滕森認為,相關改進可能與該導彈采用了MIRV技術有關。
《印度快報》12日介紹稱,MIRV技術本身并不新鮮。它于20世紀60年代開發(fā),美國和蘇聯(lián)從20世紀70年代相繼開始部署。目前多國都研制并裝備有多彈頭導彈,即一枚導彈可以攜帶多個分彈頭,但其中大部分都屬于集束式多彈頭導彈,它們釋放的分彈頭沒有制導系統(tǒng),也不能進行機動飛行,因此這些分彈頭通常都散布在主要打擊目標附近,主要是增加打擊范圍和提高對手的攔截難度。而采用MIRV技術的分導式多彈頭導彈在飛行末段釋放彈頭母艙,將根據預先指令沿途釋放具有獨立制導系統(tǒng)的分彈頭,它們將各自飛向相距很遠的不同目標。在此過程中,彈頭母艙還可以不斷調整速度及方向,以擴大分彈頭的打擊范圍。根據軍備控制和不擴散中心的數據,這些分彈頭可以被設定為打擊相距1500公里的單獨目標,從而極大提升其打擊能力。《印度快報》稱,盡管說起來容易,但MIRV涉及非常復雜的技術,需要克服彈頭小型化、配備獨立的制導和飛行控制裝置,并具備從彈頭母艙依次釋放的能力。導彈可攜帶的分彈頭數量,取決于其設計、有效載荷重量、射程等因素。此前只有美國、蘇聯(lián)、法國、英國和中國掌握了這項技術,因此具備MIRV能力的“烈火5”導彈試射成功,標志著印度核打擊能力的重大升級。
增強印度核威懾力
美國科學家聯(lián)合會網站稱,DRDO研制MIRV技術已經持續(xù)了20年。此前有報道稱,印度借助“烈火3”中程導彈多次測試MIRV技術,但并未得到證實。據稱,2021年12月試射的“烈火-P”中程導彈曾釋放了再入大氣層飛行器,以模擬MIRV能力。報道稱,未來印度還需要再進行數次飛行測試才能完成“烈火5”導彈最終定型,但經過重大改進的這種“烈火5”導彈標志著印度核能力的重大發(fā)展,而且比外界的預期更快。
CNN稱,印度宣稱已經掌握了MIRV技術,從而加入了世界頂級核大國的行列。“印度自主研發(fā)的‘烈火5’洲際導彈成功測試了MIRV技術,使印度加入了包括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和英國在內的精英俱樂部。”
報道稱,印度官方沒有給出“烈火5”導彈試射時釋放的分彈頭數量。DRDO前負責人薩拉斯沃特透露,“烈火5”導彈可以攜帶三到四枚分彈頭,而其他國家的洲際導彈可以攜帶數量更多的分彈頭。例如采用同樣技術的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原本設計攜帶3枚分彈頭,但根據美俄軍控條約,如今它只攜帶1枚彈頭;美國戰(zhàn)略核潛艇的“三叉戟2”導彈理論上可攜帶8枚分彈頭,實際為4至5枚。
美國科學家聯(lián)合會網站警告說,雖然印度政府可能會為“烈火5”導彈的最新技術成就感到高興,但MIRV技術的擴散表明,全球核武庫出現(xiàn)了一個更大的令人擔憂的趨勢——新一輪核軍備競賽開始了。“在每枚導彈上部署多枚分彈頭是核時代最危險的標志,因為這是核國家大幅增加部署核彈頭數量和發(fā)展快速摧毀大量目標能力的最快方式之一。”目前俄羅斯正在用可以攜帶多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取代其所有單彈頭洲際導彈,美國也在重新部署分導式多彈頭洲際導彈。
CNN稱,美國核專家已經發(fā)出警告,采用MIRV技術的核導彈被認為是“破壞戰(zhàn)略穩(wěn)定”的武器。報道強調說,配備MIRV的洲際導彈釋放的每個分彈頭會沿著獨立的彈道飛行,使對手反導系統(tǒng)的跟蹤和攔截工作變得極其復雜。配備MIRV的導彈還可以攜帶誘餌彈頭以迷惑反導系統(tǒng)。只需要其中一枚分彈頭穿透對手反導系統(tǒng)的攔截就足以造成嚴重損害。由于配備MIRV的洲際導彈可以打擊多個目標,對于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而言,即便只有一枚這種導彈在對手的核打擊下幸存下來,也能在反擊中造成嚴重破壞,這種不對稱的打擊能力可以起到威懾作用。但“MIRV導彈的高度破壞能力,意味著它們既是第一次打擊武器,也是足夠吸引對手的優(yōu)先攻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