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強:智慧與綠色雙輪驅動
軍工資源網 2025年03月07日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航空業始終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從萊特兄弟首次成功試飛,開啟人類航空新紀元,到如今大型客機穿梭于全球各地,航空業的每一次跨越都離不開科技的強大推力。
步入新時代,航空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航空出行需求持續攀升;另一方面,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全球性問題也給航空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考驗。在此背景下,近些年的兩會舞臺上,航空領域作為國家戰略重要產業,其發展備受矚目。眾多代表委員立足行業現狀與未來趨勢,積極建言獻策,為航空業的智慧化與綠色化轉型貢獻智慧。
人工智能在航空領域的多元應用
深度求索(DeepSeek)
2024年,“人工智能+”行動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2025年春節期間,隨著宇樹機器人、深度求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相關產品的火熱,人工智能應用也成了2025年兩會人大代表關注的焦點之一。
今年兩會前夕,吉林省長春市發布了國內首個低空經濟大模型 “紫東長空” 。這是國內首個低空行業大模型,融合了“紫東太初3.0”多模態大模型的混合專家模型架構與深度推理能力,針對國產化算力平臺進行了深度優化,具備更加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的服務能力。
其中,“紫東長空”智慧交通板塊就像一位24小時都在空中執勤的“智能交警”。它可以參與監控低空領域無人機的位置、疏導高峰時段交通、上報異常事件等工作,發揮低空數據優勢。大模型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管理效率,推動低空經濟加速向智能化邁進。
智慧民航建設:數據管理與全流程運行優化
自助行李托運設備
近幾年,“數據要素”一直是代表委員討論的焦點問題之一。
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對數字中國建設作出整體布局。
民航領域積極響應。2024年全國政協委員、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姜春水分別提出《關于強化頂層設計、促進民航大數據建設發展的提案》和《關于強化頂層設計、加大扶持力度,促進民航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在關于民航大數據建設的提案中,姜春水建議,民航管理部門宜增設專門負責數據管理的職能機構,以中國民航信息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信)為重要抓手,加快構建民航行業公共數據管理平臺,構建起政府推動、市場驅動,多元主體廣泛參與的大數據發展模式,從而更好地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提高民航大數據應用的廣度和深度。
北京首都機場
其實,早在國家頂層設計之前,民航業從自身發展的角度出來,已經在實踐和應用“數據要素”。首都機場自2019年啟動大數據平臺建設,打造數據中樞。截至2024年8月,該平臺已實現45套系統無縫對接,存儲3089項數據,總容量超15.6TB,集數據資產管理、共享、治理與開發服務于一體,展現出強大的數據處理與應用能力。
全流程優化成為轉型突破口,全流程運行優化也是智慧民航試點的重要場景。其借助信息技術深度應用,全面優化協同民航運輸各環節,提升運行效率,改善旅客體驗。
2024年,重慶機場正通過數字孿生平臺、機坪塔臺管制自動化、全域協同決策平臺等在建系統,打造空地一體化運行的數字孿生場景。同時,對機場全域協同運行、機坪聯動指揮等關鍵技術展開研究。預計1-2年內,重慶機場將實現與空管、航空公司等在技術、業務、數據上的融合,提升安全保障能力與航空器運營效率,航班地面滑行時間縮短7%,低能見度條件下滑錯概率降低50%,每年節省航空燃油約0.8萬噸,減少碳排放約2.1萬噸。
同時,上海虹橋、沈陽桃仙機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成都雙流機場等8個“智慧民航建設試點機場”都在積極的布局和推動落實相關的“數據要素”。聯合空管、航企等主體,強化數據流通共享與關鍵數據治理修正,推進機場信息統一共享發布、航班計劃管理等試點,實現在多個場景中的深度應用。數據服務將貫通三方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互聯互通,以機場大數據平臺為核心提供業務數據服務,強化核心數據計算服務能力。空地協同完善機場協同決策系統應用,提升算法目標,實現航班計劃與資源均衡匹配。場面協同利用機器學習等算法,提升運行資源配置效率與利用率。預計1-2年內,西安機場航班起飛正常率提升1%,平均保障時間縮短10分鐘,航班靠橋率提升3%,并形成機場運行全流程建設方案、運行業務領域企業架構規范以及機場協同運行管理標準規范。
綠色轉型: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024年兩會,“雙碳”是焦點中的焦點。
航空減排聚焦核心領域,在航空運輸的運行過程中,約95%以上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都來自于航油,這是其最大的運營成本項目之一。因此,發展可持續航空燃料成為了實現民航業深度脫碳的最優手段。
2024年,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民航局原局長馮正霖建議,加快推進可持續航空燃料發展,助力形成新質生產力。
據了解,與化石基航煤相比,可持續航空燃料全生命周期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以上。同時,可持續航空燃料的制備原料多樣,產業鏈條長,涉及航空運輸、能源工業、農林產業等諸多領域。
C919加注可持續航空燃料執行商業飛行
近年來,我國在可持續航空燃料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2024年1月20日,河南省君恒實業集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為中國首個獲得可持續航空燃料適航證書的民營企業。同年7月1日,中國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可持續航空燃料中心正式掛牌成立。2024年9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民航局在北京舉行可持續航空燃料應用試點啟動儀式,9月19日起,國航、東航、南航從北京大興、成都雙流、鄭州新鄭、寧波櫟社機場起飛的12個航班正式加注SAF。
試點圍繞多關鍵領域展開,對民航業綠色低碳發展意義重大,既能助力“雙碳” 目標,減少碳排放,又能降低能源風險,帶動產業協同發展。
多維探索形成轉型合力,民航業還在多方面探索綠色轉型。在提升空域運行效率上,通過優化空域結構、采用基于性能的導航技術、推廣協同決策機制,減少航班延誤和燃油消耗。在機隊結構優化方面,航空公司引進新型節能飛機,淘汰老舊機型,新一代客機燃油效率大幅提高。積極探索新能源飛機。機場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智慧與綠色并駕齊驅,共筑航空業美好未來。
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綠色變革的歷史交匯點,中國航空業正以智慧化與綠色化雙輪驅動,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從低空經濟大模型的創新應用到民航大數據平臺的體系化建設,從可持續航空燃料的產業化突破到碳市場機制的積極探索,行業正通過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的深度融合,開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